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01篇
  免费   920篇
  国内免费   350篇
管理学   936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298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329篇
丛书文集   3569篇
理论方法论   1112篇
综合类   23449篇
社会学   704篇
统计学   1159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312篇
  2018年   331篇
  2017年   361篇
  2016年   467篇
  2015年   593篇
  2014年   1545篇
  2013年   1540篇
  2012年   1786篇
  2011年   2167篇
  2010年   1841篇
  2009年   1895篇
  2008年   1965篇
  2007年   2433篇
  2006年   2338篇
  2005年   2259篇
  2004年   2084篇
  2003年   1935篇
  2002年   1573篇
  2001年   1288篇
  2000年   734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41.
华林  邱志鹏  杜其蓁 《民族学刊》2020,11(2):8-14, 121-122
藏族档案文献资源体系的构建,对改善馆藏藏族档案文献资源结构,做好资源建设工作有推进作用。论文分析藏族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存在问题,阐释资源体系构建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提出资源体系构建框架与实践应用建议。这一资源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开展藏族档案文献资源体系化建设,完整构建、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藏族记忆。  相似文献   
742.
作为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概念,“国际社会”具有两面性。从表面上看,“国际社会”是国际行为体之间开展合作的场域,应建构和维护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因而在国际交往中不应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和以意识形态划线;从本质上看,“国际社会”是国际行为体开展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国际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关键是国际话语权,其实质是国家(或国际社会成员)的国际利益。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察“国际社会”,有利于看清“国际社会”的本质,这对于深入理解国际热点问题和国际舆论的实质,特别是对于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3.
This article explores a surprising and seemingly mundan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 passing notes during professional meetings. Based on 34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women in a hyper‐masculine organization — the Israeli military — this study focuses on what I term gendered practices of public ambiguity. It demonstrates how these practices shed light on three interrelated paths to power at work: (i) practices of public intimacy between men; (ii) practices of women's degradation by men; and (iii) practices of recognition claims by wome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publicity inherent in the routine passing of notes and the ambiguity of their contents calls for a more nuanced theorization of gendered power practices, which transcends the accepted dichotomy of doing and undoing gender, reproducing or challenging the symbolic gender order. The findings show that gendered micro‐practices can become polysemic symbolic spaces in which women redirect the flow of power, if only temporarily and locally, and turn it into a multidirectional and multi‐agentic resource. The conceptual contribution of these findings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positioning of women in hyper‐masculine environments as pragmatic subjects who (re‐)construct mechanisms of power out of the restricted repertoire available to them.  相似文献   
744.
How do social movements gain concessions from large corporations? The ability of protests to attain leverage by imposing disruption costs on their targets is widely assumed but less often tested. In this article, we assess the ability of protests to attain concessions by disrupting three broad sources of interest to firm officials: maximizing shareholder value, gaining positive media, and fostering a well-reputed image. In contrast to the body of research on the benefits to movements from shaping media discourses and damaging the reputations of their targets, we find that only market disruption provides protests with leverage. We show thi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an original database of protests against large corpo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five years, 2005–2009. This study advances social mo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by demonstrat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 interests of large corporations provide insurgents with means of attaining leverage over their targets. It also speaks to the broad debate over the importance of disrupting the material versus symbolic interests of movement target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it comes to obtaining concessions from large corporations, it is material disruption and not symbolic disruption that provides movements with leverage.  相似文献   
745.
我国当前的法院体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我国始于清末的近百余年法院体制现代化历程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阶段。以司法独立为目标,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具体制度为内容的法院体制现代化经历了百余年曲折艰难的历程,在21世纪的今天仍将继续其前进的步伐,走向更完善更科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746.
考试制度给人们以公平正义的理念,但目前我国博士招生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与思考。博士招生究竟应如何定位,如何能真正达到社会公众所期待的“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这是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博士培养的目标入手,考究传统招生中的笔试与面试之弊端,提出在有机结合笔试和面试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弊端发生,以增进博士选拔制度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47.
法官是司法活动的主体,法官制度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司法改革的推进,法官制度改革尤其是法官职业化建设成为中国法官制度发展面临的一大课题,基于中国法官问题的特殊性,法官员额制度作为一项改革试点逐渐提上日程。在实践中,中国法院法官员额制度是与法官助理的设置制度密不可分的,试点法院运行法官员额制度和法官助理制度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不同试点法院的运作模式也各有千秋。但同时,法官员额制度试点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因应之道也是并非完善的。对此,本文针对实践中显现出来的几个突出难题,包括法官员额的制度合法性问题、法官员额数量计算标准问题、法官员额制度实施中法院党务以及司法行政后勤人员的问题、法官员额制度的社会认同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748.
文章采用及物性系统标注和生态话语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报中48篇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映节气变化、农事活动和气象特征的物质、关系过程及其参与者成分在语料中占比较高。同时,以上成分还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背景信息,包括范围、定位、方式和因果环境成分等。高频词汇在各成分中突出了人类承担生态责任和重视自然的生态地位。通过及物性系统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文章认为,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展现了人类了解、顺应、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效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在引导公众正确认知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9.
文章基于人为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分析了115起核电厂执照运行事件报告(Licensed Operation Event Report, LOER),并对影响核电厂事件发生的人为因素进行分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得出各影响因素的路径系数,两两比较得到层次分析模型的判断矩阵,进而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同时对核电厂人为因素的重要性做排序分析,找到核电厂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从而促进核电厂系统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750.
传统税收法律制度在对数字经济企业实施税收征管时存在征管依据缺失、征管技术落后等不足,进而诱发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导致无法对数字经济进行充分有效的征管。各国对数字经济的利益诉求不同,使得在国际层面具备广泛共识的数字税方案难以达成。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对于数字经济的税收征管仍旧依靠传统税收模式进行,并未将数字税作为独立税种在法律上予以确认。这种税收模式在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当下已经无法满足数字经济税收征管的现实需要。对于当前中国构建数字经济税收法律制度的路径,可以通过升级数字税收监管技术、发挥数字经济平台的监管作用和加强国际税收合作等手段进行优化,并积极参与和推进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数字税收法律规则的制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