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论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燕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3):100-103
在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与理论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即跨文化传播的行为模式、跨文化传播的认知模式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解模式。这三种模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也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分析与比较,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2.
孟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72-174
以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第二语言个性为研究对象,利用语言个性理论,分析其在商务话语中的特点,以形成其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为目标,来建立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为商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3.
张美伦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
跨文化传播学研究在中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陈国明先生与安然博士合著的《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便是该学科发展的硕果之一。该作品围绕跨文化传播学的关键术语展开,分为基本术语和关键理论上下两编,并具有术语选择突出精要性、术语解释力求丰满透彻、术语溯源力求追根究底、词条编写符合国际词典编撰理念、凸显工具书的特征。该作品不仅对于理解跨文化传播学中术语的基本含义和把握相关理论范畴帮助甚大,对于该学科里的术语翻译与规范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该作品中的个别术语的翻译与当下翻译不甚一致,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44.
黄云龙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7-149
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出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文化输入融入知识传授很有必要,它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和兴趣,设计课堂文化输入的活动和任务,丰富学生文化学习的内容和材料,构建文化考核和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英语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5.
张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265-1269
德语文学作品作为日耳曼民族集体记忆的记录和德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跨文化日耳曼学进行德国讨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德国讨论是跨文化日耳曼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对埃贝哈德·拉特格布(Eberhard Rathgeb)《德国论争19452005》(Deutschland kontrovers-Debatten 1945 bis 2005)中的四篇文章进行德国讨论,证明了进行德国讨论有助于探寻日耳曼民族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46.
韩向东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2-86
跨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方向,而宗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活动则被大多数的专家认定为文化的核心,以宗教的传播与发展来讨论研究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于寻求一种普世文化建立的可能性,而这种普世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在人类宗教的相似性这一点上。文化冲突只是文化交流的一个历史范畴,促进各个异种文化之间的融合才是我们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7.
钟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128-130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由于缺乏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有可能产生文化休克。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缺失往往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并对课程作一些改革。 相似文献
48.
近二十年来,跨文化日耳曼学视野下的饮食文化学研究在维尔拉赫教授的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但国内学界尚未涉足该领域的研究。本文将试图从其研究出发点和研究目标、研究价值、研究现状以及潜在的教学和研究领域等几方面入手,希望能在理论推介方面做出一些贡献,进一步激发国内学界对这一研究课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49.
韩翠娜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31-133
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阐述在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直译模因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其载体——直译文本做出的三种变异:能直译就直译;直译加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相似文献
50.
成人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当代教育体制的特殊群体,成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处于边缘地带。鉴于此,本文以上海电视大学闵行一分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调查材料为佐证,揭示了成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成人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培养成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