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40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易学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论的层面和术数的层面。学界以往对易学的术数层面关注较少,一是缘于学者对“术数”的偏见,二是术数学自身缺少系统性反思的理论大师。三国时的管辂便是试图对术数学进行理论说明的人。牟宗三曾经藉由管辂来研究中国传统的一类知识系统,但尚有许多内容待发掘。管辂说“善易者不论《易》”,这是对术数易地位的辩护,同时也是对经学易和玄学易的回应。这种反对,不能从象数和义理对立的角度去理解,而应从文本和实践的区别来认识。管辂认为,术数的根本在于“神”,这个神不是玄学或思辨意义上的“玄之又玄”,而是实践意义中的通感和知几能力,它奠基于人自身的命限和气质中。但对于神的体悟又不能仅仅等同于“直觉”和“神秘主义”,因为它对于表现的通孔———象,以及工夫论基础,都有明确的要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不隶属于理性、直觉或神秘主义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2.
近几年来,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出现严重逆转,六方会谈一直陷入沉寂.半岛核问题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朝鲜国内的权力过渡引发了各方政策关注点的再调整.朝鲜的核能力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加深了国际社会的忧虑.为了推动六方会谈重启,中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要成功实现早日复谈,仍需要美朝展示灵活性,发挥主动性,彼此合作并与其他各方共同努力,使半岛核问题重新驶回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33.
汉魏六朝辞赋与志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六朝辞赋的叙事性和虚构性,决定了其与同时代志怪的必然关联。这种关联主要以意象、情节和题材为典型,表现为辞赋作品描绘神祗鬼怪、虚构人神同游、幻想神仙意趣、伪托人鬼交通等。而上述表现,特别是以神女为中心意象的传统主题及其表达模式的文学嬗变,客观上证明:其一,汉魏六朝辞赋是早期辞赋在新时代的拓展;其二,汉魏六朝辞赋在吸收志怪叙事特定信息的同时,又对志怪叙事产生积极作用,以致影响着文言小说的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34.
郭正域流传到今天的《文选》评本共有三种,它们之间内容都有出入,应皆是依当时流行的评本、又有所选择加工而成。作为较早的文人评本,郭正域的《文选》评点与出现于其前的书商操作评本有着质的差别,在《文选》评点学史上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在评点中,郭正域表达了对七子派主张的不满,明确提倡六朝文学,强调文学作品的“表情”作用。批评谢灵运作品的独特角度,则有补七子派一味以格调衡文之偏的重要意义。他的评点也提示着当代人对评点著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免造成文学批评史的遗珠之憾。   相似文献   
35.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6.
吴华玲 《云梦学刊》2010,31(3):113-116
林语堂的汉译英作品之所以在西方受到普遍欢迎,其中不容忽略的一个原因在于他极力秉持的中庸人生观对其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影响。林氏选择翻译《浮生六记》是因为与之有精神上的契合和情感上的共鸣,在翻译过程中,他时而走进作者,时而走进读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和文字功底游刃于作者和读者之间,在“半里乾坤”中演绎着翻译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37.
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千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不断地兴衰更替,在中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却不断向东北地区传播与渗透。儒家文化在东北地区却不断地为历代统治者所接纳,从而对东北的民俗不断地产生影响。就婚俗而言,从汉代《仪礼.士昏礼》的“六礼”传入东北,至晚清时期仍然保持着“六礼”形态,这是儒家礼仪文化自汉代以来在东北地区不断传播的结果。我们看到儒家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看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东北婚姻民俗所呈现的多彩的形态。  相似文献   
38.
酆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经中,是济世度人之阴间天宫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注重神学理论的创建,道教已初步建构起系统的酆都地狱理论。在道教斋醮科仪法术中,酆都有着济生度死的多重功能,历史上酆都道教的长期传承,致使酆都地府惩罚形成民间信仰习俗。通过史籍道经中酆都文化内涵的解读,道教史上酆都平都山道教历史的重构,可知酆都神学理论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9.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认真耙梳和缜密分析,对六朝岭南开发史中西晋编户与实际户数的比例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同时对岭南冶铁业开始起步的时间问题也作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40.
六艺中的乐、射、御与体育、美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六艺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在夏商之时 ,已有六艺教育的基本内容 ,但并不完善。乐在当时是排在首位 ,礼是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 ,六艺的内容确定下来 ,形成了以礼为首 ,包含有德、智、体、美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礼同乐、射、御等体育、艺术教育内容的结合 ,表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美育的特点。礼的核心是维系宗法社会的根本 ,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它同乐、射、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最终实行政教合一 ,适应周代宗法社会的需要 ,为统治者培养合格人才。美育在乐、射、御中得到了具体的、形象生动的表现 ,在造就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人格境界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