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4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77篇
管理学   1118篇
劳动科学   32篇
民族学   60篇
人才学   86篇
人口学   169篇
丛书文集   877篇
理论方法论   204篇
综合类   3255篇
社会学   286篇
统计学   1884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504篇
  2013年   477篇
  2012年   585篇
  2011年   614篇
  2010年   617篇
  2009年   629篇
  2008年   719篇
  2007年   449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布鲁斯是由美国黑人创造的音乐流派。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用文字来吟唱布鲁斯,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一首古老的布鲁斯歌曲贯穿全文始终,整部小说洋溢着浓厚的布鲁斯美学。本文从布鲁斯美学的角度探讨黑人的身份认同、文化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32.
均势理论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冷战后制衡美国的传统均势行动,如军备竞赛与大国同盟并没有明显出现,这是因为均势的生成机制与表现方式发生变化.核均势的存在与单极体系的压倒性优势使制衡行动以经济力量的消长表现出来.伊战后美国力量衰落,次强大国以经济振兴制衡霸权力量的均势行动显示效力.中日政治和解与日本顺应均势是制衡时代来临的真正标志.如何帮助美国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入全球均势将是今后国际政治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3.
34.
我国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作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不具有财富效应而仅具有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35.
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特性及影响因素,根据烟台市各县区的统计资料,分析了烟台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总体趋势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人口、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是影响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出了2005和2015年的水资源量,并进一步预测了该市的需水量和缺水量。  相似文献   
36.
我国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未对撤销权行使的法律效果作出明确规定,学界争论颇多.有学者认为应当沿用传统大陆法的"入库规则",也有学者主张应当由撤销权人优先受偿.文章从制度构建中的逻辑贯彻与利益衡平两个角度展开讨论,证成"入库规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7.
1.引言 90年代初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以公共支柱为主体的多支柱体系,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为现收现付制(陈建奇,2006)。国际上也认为1999年以后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仅有第一支柱(NDC)。  相似文献   
38.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远离现实生活,面对思想道德领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改革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势在必行.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应是回归生活,道德教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原则等都应围绕回归生活来重建.  相似文献   
3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消费时代已经来临 ,大众文化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的一类文化 ,我们和它的各种表现形式有着亲密的接触。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的大众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本文试着对这些特点进行简单的归纳 ,并对它们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40.
韩国哲学家徐敬德,在韩国的性理学发展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徐敬德的气哲学是对张载、邵庸和朱熹思想的继承和改造.格物致知,重思考,但不能正确处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重视对"终极真理"的追求,但以自己无疑惑为最高境界,显然脱离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