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217篇
民族学   16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92篇
理论方法论   95篇
综合类   932篇
社会学   219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71.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erengganu and Kelantan Peranakan Chinese foodway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wo types of foods: daily and ancestral prayer foods. The principal focus is to illustrate the negotiation of identity through foodways as well as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rising from this process of identity negotiation. These two groups of Peranakan Chinese are largely the product of acculturation by the local Malays through socio-cultural interactions, though the Kelantan Peranakan Chinese are also acculturated by the local Thai community. Their daily and ancestral prayer foods display contrasting identities that stem from the negotiating of their acculturated and primordial identities. The former displays a strong local cultural influence, while the latter displays a strong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However, despite the pervasive influence of localisation in their daily foods, elements of hybridisation are visible in some occasionally prepared food items. Meanwhile, localised and hybrid food items are included in their ancestral prayer foods, which are supposed to express their primordial Chinese identity. These internal contractions illustrate the complexity of the negotiation of identity through foodways within a cross-cultural context.  相似文献   
872.
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食品行业生产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主要行动主体进行博弈分析,发现:政府与生产企业的“监管—被监管”关系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主要表现为政府增强监管力度,促使生产企业规范生产,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效果;而高昂的监管成本让政府不得不降低监管概率,从而为生产企业机会主义行为选择提供了空间,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政府继续增强监管力度。此时,政府选择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监管的概率决定了社会组织选择合作的演化稳定结果,影响了食品安全共同监管体系的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监管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成本以及对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需要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共治中不断探索和明确。  相似文献   
873.
互联网与快递业融合发展,推动了快递业价值创造模式持续变革。分析当前快递业三种价值创造模式,应用供需网(SDN)理论,提出快递业SDN价值创造模式。研究表明,快递业SDN价值创造模式相较于当前模式,其动态稳定的合作方式和淘汰机制创造了动态价值,完全开放的合作对象与网络平台创造了开放价值,多功能的组织形式和业务内容创造了共享价值。SDN模式以动态网络组织方式完成多样化快递业务需求,实现了物流效率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快递业未来价值创造模式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874.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粮食的应急保供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一手资料与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粮食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在应急保供能力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我国的粮食流通系统在总体上能满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求,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存在储备品种和加工转化能力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二是社会粮食储备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粮食物流体系存在硬件设施跨地区衔接度低和管理制度缺乏顶层设计的不足。为提高粮食流通体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应从优化粮食储备结构、推进市场化改革、科学指导农户和城镇居民储粮、提高粮食物流设施跨区域衔接度和完善粮食物流顶层设计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875.
浅析《华女阿五》中饮食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而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文章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76.
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执着地表现了他的家乡高邮,描写了高邮的许多民俗文化,使其小说充满了浓浓的民俗文化韵味。文章力图从他对民间习俗、民间艺人、民间美食、民间作坊的描写来分析他小说中的地方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877.
近年来,生鲜电商逐渐兴起,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多样的生鲜消费模式.受制于较低的消费能力及较小的生活活动范围,大学生生鲜消费习惯与其他消费者相比,其生鲜电商普及率不高.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的消费主力,校园市场有引领社会青年市场发展方向的作用.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生鲜电商消费意愿,以及大学生群体消费意愿与其他群体有何不同,对生鲜电商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TAM2-IDT理论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生鲜电商消费意愿受感知有用性、感知信任和态度的直接影响,受感知易用性、个人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间接影响,且感知有用性和态度在其中起中介效应,其中感知信任、社会影响和个人创新性的影响作用在大学生与其他消费者之间差异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生鲜电商行业在大学校园市场中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78.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严重损害。引起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关键所在是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食品生产的垄断性、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得以根本解决。为此,有必要从构建独立监管机构、公共治理模式和行政问责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879.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及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是市场机制作用与政策推动的结果,目前正呈现出流转形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流转动机现代化的特点。从国内各地的实践看,土地流转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流转中的交易成本,推动了流转市场体系的形成,减少和控制了流转双方的矛盾纠纷。同时,现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实践还阐释了它在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现行土地制度、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布局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0.
农民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分析--以苏北蒋坝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农民饮食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然而在这种趋势中,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对蒋坝镇的调查揭示了造成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包括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经济落后、食品监管的制度缺陷和诚信危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