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25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393篇
社会学   61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Past unemployment may have a pervasive psychological impact that occurs across nations. We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events across working life and subsequ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14 European countries. Additionally, we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between-country differences in labou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conditions on the cross-country well-being effects of unemployment. Data detailing life-long employment trajectories and contemporary life conditions are drawn from the Survey of Health, 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Europe. The well-being impact of unemployment is modeled using linear, multi-level specifications. Each six-month spell of past unemployment is found to predict reduced quality of lif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fter the age of 50, having adjusted for a broad range of individual and country-specific covariates. In contrast, the impact of past unemployment on depression is explained by individual demographic factors. We identify the first comparative long-term evidence that unemployment welfare scarring may be a broad,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232.
按照英美法系的合同理论,合同违约包括实际违约和期前违约两种形态。期前违约的本质在于期前违约方侵害了对方的期待利益,对此合同相对方有权获得法律救济。我国《合同法》在继承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同时也引进了期前违约制度,但对期前违约制度的规定却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与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合同法》做出适当的修改。  相似文献   
233.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的今天,贫困大学生就业尤其令人关注。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焦虑、自卑、被动、从众等因自我认知失调导致的心理障碍,分析发现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包括对自己认识不充分、自我认识矛盾、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等主观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原因。因此,贫困大学生需要从多途径了解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坚定地相信自己、充分认识求职单位等方面来认识自己.有的放矢:同时通过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兴趣特长、不断完善人格来完善自己,扬长补短;并运用转化法、宣泄法、慰藉法、放松法等多种手段及时调适、缓和冲突。  相似文献   
234.
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但是,与物质方面的救助相比,流浪儿童心理救助比较缺失。通过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在进站、住站、出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结合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现有条件,设计符合流浪儿童心理需求、对流浪儿童有切实有效作用的心理救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心理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流浪儿童救助。  相似文献   
235.
当今中国正处于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期,关心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必要。影响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失衡、信仰缺失、就业焦虑、网络依恋、心理脆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是工作整体上开展不平衡、课程开设和教育活动不规范、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心理教育整体合力不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大学生群体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36.
当前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部分研究生出现了失落、迷茫、焦虑、孤傲等心理问题,必须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创新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培育一个良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37.
心理学与隐喻两者之间关系密切。隐喻研究进入心理学的途径至少有以下两种方式:(1)横向和纵向考察心理学的隐喻。每一种心理学形态都有其根本的隐喻。在不同的隐喻基础上,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形态才得以建立并相互区别。此外,可以对于不同层面和水平的心理现象进行隐喻式的考察。(2)对于隐喻的心理基础的考察。隐喻一方面成为反思心理学研究本身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另一方面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作为研究客体而存在。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或过程,本身有其独特的心理基础。隐喻的心理发生以及隐喻理解的过程,都是对隐喻过程进行心理考察的内容。  相似文献   
238.
文化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身心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也具有基础性地位。从文化素质教育入手阐述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关系,着重论述了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途径。通过二者有效结合的教育,使大学生得到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39.
在调查研究和分析广东省部分民办高校大一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基础上,对民办高校德育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一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引导其建立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40.
随着网络的普及,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不正确和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概括网络成瘾的主要类型,指出其危害性,深入分析其心理成因,探索预防与矫治网络成瘾的措施,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