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宋山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巨匠蒲松龄倾毕生心血写成的 “孤愤之书”, 其中颇有几篇以案例为题材主体的公案小说佳作, 如脍炙人口的 《胭脂》、《冤狱》、《诗谳》等。评析这些作品思想上的进步倾向和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对于领略古代执法者 “仁爱为本”、“实心为政”的治狱思想, 汲取他们在具体办案中的经验教训, 促进法制文学的昌盛繁茂, 探讨法律文化与社会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 或许都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其《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爱伦.坡是19世纪初美国的一位小说家、诗人,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奠基者。两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作家,在身世遭际与小说创作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身世遭际方面,两位作家生前皆落寞孤独,身后却名声远播;在小说创作领域,两人都表现出对神秘恐怖题材的偏嗜,且在表现手法上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3.
14.
冯镇峦、但明伦等人对《聊斋志异》的评点,在小说理论史上第一次肯定了文言小说集体例驳杂的合理性及其审美意义;指出了《聊斋》故事的虚构性、志异的深层原因以及取得艺术真实感的主要方法;总结了《聊斋》鬼狐形象兼具"人事之伦次"和"百物之性情"的复合统一的特点及其塑造方式、审美价值;并对《聊斋》不同于白话小说的一些独特的"文法"进行了分析和命名。 相似文献
15.
熊江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5(1):106-112
《聊斋志异》情爱叙事文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其基本功能是建构一个“叙述者框架”,这个符号表意框架将整个叙述构筑成为有意义的整体。无主体性的女性形象是男性欲望话语的能指符号,介于封闭性与开放性之间的书斋是生命激情与文化规训矛盾的空间隐喻,“谁看”与“谁说”的区分意在实现个人化与公共性叙述的统一,凸显《聊斋志异》情爱叙事文本之叙述声音,传达出 “现实主义”叙事意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诠释与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诠释学理论是关于阐释行为的理论科学,探索为何阐释以及如何阐释,在西方经过了认识论、本体论以及本体论之后新进展三个阶段。古典文学作品"被诠释"的原因在于它有内在诠释力与外在诠释力,其"被诠释"的方式主要有语言、心理、历史、文化等,影响古典文学诠释的因素有历史语境、文化环境、意识形态、文学理念、研究者的研究、新材料的发现等。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应采取"二元论"的方法来运用诠释学理论,进而把握诠释现象。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6):44-46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是独具审美特征的异类女性形象,其表现便是人性与狐性的对立与统一。统一主要是狐性怎样不露痕迹地转变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是美与慧的集合,是率真的性情与高贵的品格。对立主要是指狐女性格中人性与狐性矛盾的地方,即认同俗世与渴望自由的矛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等。正是因为这种对立统一,使得狐女形象同其他的鬼女,仙女以及其他异类女性形象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8.
"祥异事件"在<点石斋画报>中占据相当大的篇幅.撇开事件的历史真实性,专注于事件传播者的社会导向性,不难发现:所谓"异兆"不过是"天人感应"的民间表达方式,<点石斋画报>因势利导,意欲在民间世界构建起与精英社会相通的自然认识论,并使之成为其他社会导向的依据;<点石斋画报>着意强调"异兆"中的凶兆,视之为社会罪愆的征兆,慨叹世道之陵夷、人心之陷溺,意在影响人们的时代认识,同时又以预示性吉兆粉饰太平世相,暗示皇权存在的合理性;<点石斋画报>喋喋不休于"异兆"的因果示戒之功,力图左右世人的人格取向并使之付诸生活实践.整体暗合于"祥异事件"中的命运观表达,让人们明显感受到<点石斋画报>浓重的传统底色及其沉重的现代步履. 相似文献
19.
朱永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27-31
《聊斋志异》对于"异类"内在价值的尊重与欣赏,是作者蒲松龄天然的生态意识的流露。倘以现代生态主义理论论之,其生态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与异类和谐正常的关系;肯定了异类的自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丽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87-89
人鬼爱情模式是《聊斋志异》中最常见的叙事模式。从茨维坦.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的角度分析可知《聊斋志异》和其他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阻挠模式"。叙事模式的研究为文学作品的评定提供了新的准绳,经典之作永远是那些继承并能够超越叙事模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