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38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172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1059篇
社会学   78篇
统计学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从家庭教育角度探析《诗经》的民歌部分 ,也是其精华部分的《国风》 ,其内容主要有自然、生活常识 ,生产、生活技能 ,德行、修身之道和崇拜、祭祀之理等几个方面。由于《诗经》诞生的特定社会背景以及作为教育内容的经典性 ,从这些内容中可大致看出西周时期民间家庭教育内容的基本面貌 ,也可以此为起点 ,静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民间家庭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发展 ,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2.
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诗坛引人注目是西部诗群。它植根于旷远深厚的民族历史、苍茫辽阔的地域文化和超常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现实土壤,以着力表现"西部氛围"、"西部意识"和"呼唤浩歌"为其美学追求,成为众多诗歌流派中最有当代中国特色和生命力的诗歌流派,其创作堪称中国西部文学乃至80-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精神和艺术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83.
西汉人口数量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初至武帝前期(前202年—前130年),西汉人口由1300多万增长到3400万左右,是人口的快速增长时期;武帝中后期(前129年—前87年),由于战争等原因,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全国人口进入增长停滞期,甚至显著下降,武帝末年人口减少到2800多万;昭帝至平帝元始二年(前86年—公元2年),社会较为安定,西汉人口又进入增长时期,并达到5900多万的高峰。但此数字,并不是西汉末年全部实际存在的人口数,而仅仅是以郡国为基础列入政府版籍的“编户齐民”。实际人口数应加上:隐匿人口,宗室、列侯及奴婢人口,西域都护管辖地区的人口及以属国方式管辖的少数民族人口。西汉末年人口总数可达6400万。  相似文献   
84.
赵沛 《南都学坛》2003,23(4):7-10
豪族之家,指贵族、官僚和富豪之家。这种家庭往往是“门宗广大,姻亲众多”,但是,同居共财的大家族生活并不是这些豪族之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形态,东汉以后所谓“推财让弟”、“推财兄子”、“推财弟子”的记载比比皆是。正说明分财异居现象之普遍,真正同居共财者还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85.
七夕五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原始夏历纪日,当兼顾月亮盈亏规律和夏人宗教信仰,而将一月四分为一七、二七、三七、四七,所余时日当另作月尾,以应女人行经之期。一七、二七,月呈死而复生状,象征先妣生命力、生殖力均得复活,且有无限生命神力,故古人祭之,意在假借月神女神两种生命神力;三七、四七,月呈将死状,象征先妣生殖力、生命力均渐死去,无力可借,故古人不祭。古人“七夕”祭祀先,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古人“七夕”祭祀先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西王母本称“西母”,亦称“希母遮”、“西摩”、“西膜”,本是西北羌戎的“母虎工”,其神话最晚从殷代开始传入中原,并最晚在汉代  相似文献   
86.
论两汉王朝西南边疆开发中的“各以地比”之治理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以地比”之治理方略,形成于西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之地,丰富、完善于两汉时期开发西南边疆的进程之中。此套方略的基本内容是,北方中原王用在稳固掌控西南北部蜀地的基础上,与蜀人一同治理巴地,并依托北部的巴蜀人对西南中、南部进行治理和开发。该方略切合酉南实际,卓有成效,对后世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87.
In autumn of 1992, three years after the unification of Germany, during a period of violent attacks against foreigners, 120 students from East Berlin and West Berlin and 20 foreign students living in West Berlin answered the Emotional Climate Questionnaire developed by de Rivera and Fernandez-Dols. Foreign respondents expresse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ir government/state and believed in prosocial behavior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respondents from East Berlin and West Berlin. Whereas East Berlin students disagreed only somewhat with statements in favor of selfishness and egoism, West Berlin students strongly disagreed with them. We attribute the differences that were found in the answers of the foreign students to their national values. In addition, we regar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motional climates of East Berlin and West Berlin as reflecting a climate of instability among East Berliners. We interpreted selfishness as a kind of polarized behavior indicating a climate of instability. A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5 factors of an emotional climate: Nation's Future, Just World, Reactive Egoism, Scepticism, and Basic Egoism. The concept of emotional climate i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data.  相似文献   
88.
西方现代派戏剧在中国经历了两起两落的过程。五四前后导入、传播和兴起 ,到30年代衰落 ;80年代再度传播和复振 ,到 90年代式微 ,其中历史经验和教训十分深刻。选择、过滤和消化之后 ,才会形成特色。田汉、曹禺等人为代表的诗化现实主义流派 ,代表中国话剧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后 ,西方现代派戏剧再次涌入 ,导致“探索戏剧”兴起 ,中国话剧舞台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89.
生产力合理布局思想是毛泽东进行工业化道路整体构思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重大贡献.毛泽东的生产力合理布局思想兼顾国防、政治和经济三方面的要求,尽管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定的方向,但仍不失是实践中的真理、真理中的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放沿海、创办特区特别是最近的西部开发,则是毛泽东的生产力合理布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西部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即五十年代的"一五"时期和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的建设.尽管两次大规模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但国家对西部都给予了很多关注,大量投资,抽调大量人力物力到西部,使经济落后的西部较快地追赶东部,促进了西部社会的现代化.同时,这些举措对西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也有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是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