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7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51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3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221.
缪绅裕 《广州师院学报》1999,20(5):47-50,55
细胞凋亡是存在于生物界多细胞有机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与细胞分裂、细胞增殖一样,同时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个体生存的2个重要方面。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有关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概况。  相似文献   
222.
从超微结构方面对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tigrina)胚胎期间胸腺基质细胞的发育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胸腺上皮细胞在胚胎发育11~12期呈单一的淡染细胞类型,到15期出现深染细胞类型,16期胸腺皮质和髓质基本形成,胸腺上皮细胞也和成体的胸腺一样分化为被膜下上皮细胞、血管周上皮细胞、皮质上皮细胞和髓质上皮细胞.胸腺巨噬细胞和幼肌样细胞分别出现于胚胎发育14期和15期,随后细胞逐渐发育成熟,细胞数量增多;到胚胎发育16期,它们分别分布于胸腺皮质和髓质.另外,在胚胎发育14期,还可见到浆细胞样的细胞  相似文献   
223.
珍珠粉对皮肤细胞的养护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珍珠粉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结合中医中药,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就珍珠粉对皮肤细胞的养护作用及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24.
用电沉积法制备n—CdTe薄膜,可降低半导体材料的消耗和生产费用,对降低太阳电池成本具有很大吸引力。本文通过不同衬底和不同阴极电位电沉积制备CdTe薄膜,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热处理。对多晶CdTe薄膜做了XRD分析,并在由CdTe薄膜作光电极,碳棒为对电极,多硫氧化还原体系Na2S+NaOH+S溶液作为电解液的光电学电池中做光电I——V特性测量,发现以Ni作衬底及阴极沉积电位-0.67—-0.70V(对照SCE)下沉积出的CdTe薄膜光电性能较好,如对薄膜进一步在马福炉中250°下供烤15—45分钟,其光电转换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25.
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课程,其实验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了相关文献的阅读,这种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科研思维及英文阅读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使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26.
采用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对短蛸(Octopus ocellatus)消化系统各器官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将粘液细胞分为红色(Ⅰ)、蓝色(Ⅱ)、紫红色(Ⅲ)和蓝紫色(Ⅳ)4种类型.短蛸口膜、口球、胃盲囊、肠、直肠、肛门侧瓣、前唾液腺和后唾液腺均有粘液细胞分布,而食道、嗉囊、胃和肝胰脏没有粘液细胞分布.口膜外上皮内粘液细胞较多,多为Ⅱ型;口球中副舌腺内含大量粘液细胞,多为Ⅱ型.胃盲囊侧褶基部粘液细胞较多,其中Ⅰ型最多,Ⅱ型次之,Ⅲ型和Ⅳ型很少;侧褶中部小褶上的粘液细胞全为Ⅱ型;侧褶游离端粘液细胞全为Ⅰ型.肠、直肠和肛门侧瓣粘膜上皮内均有大量粘液细胞,多为Ⅱ型.前、后唾液腺内均存在大量粘液细胞,其中前唾液腺中多为Ⅰ型和Ⅲ型,后唾液腺中Ⅳ型最多,Ⅱ型次之,Ⅰ型和Ⅲ型较少.  相似文献   
227.
三种静磁模与导波光的非共线衍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任意倾斜偏置磁场情形下的磁光耦合模理论,分析了传统磁化时磁光薄膜波导中静磁正向体波、静磁反向体波和静磁表面波等3种静磁模对导波光的非共线衍射作用.给出了用静磁波复振幅表示的导波光衍射效率公式,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所得结论可为磁光Bragg器件的优化设计以及它在磁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28.
SPARC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小分子酸性糖蛋白,在机体内分布广泛。它是SPARC蛋白家族的一员,有FS、EC保守区。SPARC通过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多种生物学活性,其中最主要的是调节细胞增殖和抗粘附作用。SPARC的这些功能对某些疾病过程如肿瘤的侵袭性、外伤的修复等起着重要的作用。SPARC的各种功能与其结构特征密切相关,但它的具体作用机制不明确,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就SPARC基因的结构特征、生理功能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SPARC基因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9.
研究了两种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分析了红细胞氧化损伤与红细胞老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0.
A common problem with medical surveillance programs using biomarkers is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frequency of testing to minimiz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and cost. In the case of beryllium-exposed workers, frequency of testing for beryllium sensitization may be especially important.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a lack of dose response for beryllium sensitization, but do support a dose respon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beryllium disease (CBD). Though unproven, this implies that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sensitization and immediate removal from exposure may reduce development of CBD. A model is proposed to project the optimal frequency of sensitization testing using the current beryllium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test (BeLPT) to minimize disease-related costs, assuming that a positive BeLPT will precede CBD. Conversion rates for cumulative exposure to disease development were adapted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used with testing costs and cost of disease estimates in the model. The model was run assuming several test frequency regimes. Results support the use of periodic testing in line with the annual schedule proposed in the Final Chronic Beryllium Disease Prevention Program Rule (1999) following initial testing within three months of first beryllium exposure. The financial and health benefits of reducing the time from exposure to detection of early disease was also explored with the model and demonstrated as a highly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 for an alternative test or improved BeLPT. Limitations of the approach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options for adapting this biomarker optimization methodology to consider biomarkers of other exposure-associated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