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62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234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312篇
社会学   141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关联理论的动态语境观认为,语境是由一系列认知假设构成的,语境的改变会使同一话语产生不同的含义。这一观点给笑话的幽默效果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笑话利用特殊的话语信息的输入方式来改变听话者的语境,使话语具有特定的含义进而实现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932.
语境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它在语言研究及使用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依据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笔者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用以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前提,是一个心理结构,是听众关于世界假设的一个分集.语篇分析,建立相关语境,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对语篇信息进行重构的认知过程.因此,语篇分析的关键在于读者能否将语篇中的信息与业已存在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用关联理论的话说,就是在于读者能否找到相关的信息,获得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933.
张毅  王园 《文史哲》2007,6(6):5-19
近年来文学的文化研究,实际上存在着相互关联但又有不同的几种倾向,一是从文化的视角观照文学,二是文学的文化批评,三是社会文化语境里的文学文本研究。在文化研究成为显学的时代,文学自身特性的探讨亦引人关注,于是有对"纯文学"的讨论,对"文学性"问题的回顾,对文学"经典"形成过程的思考,为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提供了从整体上观察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理论视阈。其焦点是文艺审美现代性与社会世俗现代性的矛盾。现代性已成为后现代语境里的一项未竟的事业,面对文学消费的大众化与时尚化,以及图像文本与网络文学对传统的文学感知和表达方式的颠覆,文学研究除了坚持追求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伟大文学传统外,是否还可以从后经典叙事学和互文性理论获得一种非文学的另类思路?  相似文献   
934.
丰村小说所呈现出的启蒙精神和文化反思意识正是通过其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实现的.丰村笔下,有在抗战烽火中已经站起来的坚定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的青年农民形象,有正在荡涤自身劣根性而逐步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还有封建宗法农村孵化出的典型的文化孪生者.同时,丰村还塑造了众多知识者形象.  相似文献   
935.
张士闪 《文史哲》2007,4(3):17-28
从20世纪初到1970年代,在“民族国家”意识的导引下,乡民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抽象化、工具化与符号化的过程,其政治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其主体意识则长期处于被遮蔽状态。1980年代以降,众多学者试图在阐释中使乡民艺术返归乡土语境,多维度的解蔽努力使得这一研究领域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936.
李里峰 《文史哲》2004,(4):27-29
作为一个著名的维新立宪派领袖、清末民初的社会活动家、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大师 ,梁启超不仅在近代中国有突出贡献 ,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 ,对历史的回顾影响着对未来的选择 ,实际上 ,关于现实的定位和未来的选择更容易凸显历史的记忆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由此而常议常新。有鉴于此 ,我刊分期编发系列笔谈 (上、下 ) ,以期立足于新世纪背景 ,站在学术前沿 ,从不同角度对梁启超进行重新解读 ,进而在新的语境下研究近代中国的百年嬗变  相似文献   
937.
黄晶 《学术探索》2014,(11):103-108
英国作家、戏剧家约翰·高尔斯华绥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新文化运动之后,其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深受中国社会时代语境的影响。民国时期的高尔斯华绥戏剧传播以作品翻译、评论等宏观方面的研究为主,高尔斯华绥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不公问题的揭露成为主要关注点。新中国建立后,高尔斯华绥戏剧作品迅速受到冷落,学界对其作品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1978年至今中国掀起了外国戏剧研究热潮,但高氏的剧作继续遇冷,翻译和研究者寥寥。  相似文献   
938.
939.
ABSTRACT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olicy and working life contexts for employed fathers’ use of parental leave. It directs attention towards the Norwegian model, which is known for its gender equality aims and welfare-state support to families, but which is also active in the regulation of working life.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fathers who have used the father’s quota (a statutory, earmarked, non-transferable leave), findings run counter to work–family research where gendered assumptions in work organizations are found to prevent active fathering. The interviewed fathers report positive attitudes and supportive practices among employers. Fathers’ stories show that their use of the leave is subject to cooperation and compromising processes at the workplace level that research on fatherhood and organizations have hardly addressed.  相似文献   
940.
Verschueren于1987年提出的顺应论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为了顺应不同的语境,会对语言形式及语言策略作出不同的选择。在顺应论的框架下,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三个视角,对赵本山小品中的经典台词进行分析,发现幽默台词的表现形式,揭示幽默台词在小品实现喜剧效果、表达主题思想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