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9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155篇
劳动科学   30篇
民族学   23篇
人口学   288篇
丛书文集   338篇
理论方法论   205篇
综合类   2088篇
社会学   367篇
统计学   8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491.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completeness of intertemporal financial markets has little effect (on welfare, prices, or consumption) in an economy with a single consumption good, provided that traders are long–lived and patient, a riskless bond is traded, shocks are transitory, and there is no aggregate risk. In an economy with aggregate risk, a similar conclusion holds, provided traders share the same CRRA utility function and the right assets are traded. Examples demonstrate that these conclusions need not hold if the wrong assets are traded or if the economy has multiple consumption goods.  相似文献   
492.
计划经济体制是用计划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实行计划配置.我国在建国初期用行政手段干预劳动力市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统一行政计划调配和调剂劳动力就业、实施统一工资制、排斥农村劳动力及固定工用工制度的劳动力计划配置体系;劳动力计划配置必然导致用人单位冗员,引致劳动者的低效劳动,并通过限制制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力配置的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配置方式也必定市场化,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大力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体系.  相似文献   
49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实施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的绿色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并描绘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想:重返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生态重建(生态现代化);建立混合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实行经济的适度增长;重视民主、平等和正义,尤其是生产性正义;消灭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实现劳动闲暇一元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本质上是一种乌托邦社会主义,但是它对于我们反思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4.
樊士德 《南方人口》2011,26(3):35-46
近年来,劳动力在地区间抑或城乡间的流动成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乃至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经验与规律来看,这种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然而,在中国,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何种特征?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什么样的共性?又具有哪些差异化的内涵特征和理论含义?这构成本文研究的核心主题,以期弥补已有研究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乃至空白的现状,更期望为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应、福利效应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与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95.
利用陕西省1995~2008年的相关数据,论证出陕西省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638和0.367,陕西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物质资本的投入而拉动的。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本不同投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其中在职培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卫生保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而教育投资和劳动力迁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提出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建议,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96.
作为社会的团体公民,公司的生存需要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其社会责任应远远超出狭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但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执行低于母国的社会责任标准,其对社会责任的选择并非源于道德的高贵,而是在各方力量博弈中,基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一个均衡的结果,即在企业社会责任压力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冲突中实现均衡。欲使跨国公司走出道德变异怪圈,必须要求其调整利己“底线”,让中国也能分享利益。  相似文献   
497.
鉴于威廉姆森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分析方法,按照企业技能的专用性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关系合约是雇用双方建立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就业制度,这种制度是一种自我实施的制度,它有利于雇员的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长期绩效的提高,并且对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的激励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8.
Dramatic changes in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ships have coincided with a proliferation of labor market intermediaries. Often digital and internet-based, these new hiring technologies assist organizations in recruiting and screening potential job candidates. We identify three types of digital labor market intermediaries (dLMIs): connectors, curators, and comminglers. We examine the use of dLMIs through the lens of organizational theory, focusing on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 power, and equity. dLMI use is patterned but variable across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and has unintended outcomes that defy efficiency expectations. It poses new constraints for job seekers while allowing organizations and intra-organizational groups to negotiate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power imbalances. Finally, dLMI use appears to reproduce pre-existing inequalitie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employees.  相似文献   
499.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一直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争议的焦点之一,二者是否会挂钩引起了大多数国家的重视。通过回顾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关系的现状和历史,分析二者的主要冲突,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可能性等方面来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推断出二者挂钩是难以避免的,是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00.
This paper examines gender inequality in the determinants of job‐related long‐distance migration among married dual‐earner couples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analysis tested the structural explanation, which attributes gender asymmetry in family migration to structural inequality in the labor market,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explanation derived from relative resource theory. The analysis used individual‐ and family‐level data from 5,504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 families, occupation‐level data from the 1980–2000 U.S. Decennial Censuses Integrated Public Use Micro Samples, and discrete‐time event history models.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determinants of family migration were not explained by gender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ut the results partially support the relative resource theory by illustrating the conditioning influence of interspous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