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3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05篇
管理学   8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61篇
丛书文集   410篇
理论方法论   121篇
综合类   1991篇
社会学   849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388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作为媒介生态学派的奠基人,伊尼斯提出了口语、文字、印刷和广播等四大媒介形态。这不仅启发了之后的媒介研究,也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口语媒介可以激发审美个性,提高人的综合审美能力;文字媒介隐藏着对审美的内在否定,使审美偏向视觉器官;印刷媒介带来标准化审美,使大众的审美日渐趋同;广播媒介带来审美的幻觉和娱乐化倾向。对伊尼斯四大媒介形态具有的不同审美趣味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充分理解当代多媒介生态下审美趣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2.
在21世纪的数字网络媒介语境中,用图像符号进行叙事表达渐成主导。文学文本中的图像符号的功能也在扩大,有的图像符号在文学文本中主要起装饰美化和引发读者兴趣的作用,有的图像符号的叙事功能已经无法被语言文字取代。图像符号作为文学的辅助性符号,与语言符号一同在文学文本中组织叙事,这不但影响了文学文本的形态和审美,对文学的形态、形象和意蕴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3.
近10年弹幕网站日益发展壮大,成为诸多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地。弹幕作为一种亚文化的技术呈现,为受众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与解构话语权威的路径。但以弹幕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意义建构的作用,新媒体对文化意义的建构还有待于受众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4.
从对媒介事件的重新界说以及媒介事件对受众心理状态的影响入手,通过对近期国内一些电视广告片的创意特点的分析,指出在媒介事件的影响下,电视广告的创意正呈现出一些趋向,如诉求路线的情感化、表现内容的公益化、运作方式的潜隐化等等。对于这些趋向的认识,有助于企业改变以往程式化的广告操作手段,获得更加积极有效的广告产出;有利于拓展电视广告创意者的思维空间,使电视广告创作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15.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控制论、新行为主义等理论的影响,交互性在西方艺术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自觉倾向,并获得了计算机和网络的强有力支持。在计算技术与艺术理论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人们从媒体特性、艺术表现和程序开发等多种角度对交互性加以探索,出现了"远程通信艺术"、"向后倾斜交互性"、"计算表现主义"、"交互性诗学"等新范畴。  相似文献   
116.
P2P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P2P技术和商业应用的发展,P2P技术对于未来网络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成为一个令 人关注的问题。从目前来看,P2P技术对于网络传播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网络信息共享与 利用的方式与程度将进一步改变;围绕P2P技术思想展开的软件与信息产品开发,将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作为媒体的网络的未来面貌;P2P带来的去中心化特点将使互联网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P2P可能成为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也可能加速媒体形态的演化。从总体看,P2P技术未 来的社会影响程度,取决于政治、经济等各种力量的博弈结果,而这也将最终影响着互联网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7.
While scholarly analysis of child protection and the media has grown substantially during the 1990s (Aldridge, 1994; Franklin and Parton, 1991; Kitzinger and Skidmore, 1995), studies have ignored a crucial dimension which forms the focus for discussion here. We wish to suggest that media reporting of children and child abuse may itself constitute an abusive activity. Media presentations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since press coverage of the Bulger case in 1993, have assumed a distinctive and sinister guise which, we argue, fundamentally revises the previously held perception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We suggest that this new understanding of childhood is damaging to children and,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such media presentations on the public mood and policy climate, harms their interests. The discussion is in three parts. First, newspaper reporting of the Bulger case is analysed to reveal how coverage challenged the idea of childhood as a period of innocence and replaced it with a perception of childhood as essentially ‘evil’. Seco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Jake, the central figure in Alan Bleasdale's recent television dramaJake's Progress, is analysed to serve as an illustrative exemplar of this new construction of childhood. Finally, we consider the possible messages conveyed by such presentations to perpetrators and victims of abuse.  相似文献   
118.
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是舆论引导功能和文化上的同构建设功能。深受世界范围内媒体环境变革的影响,校园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面临新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校园媒体在舆论引导功能上要加强舆论导向与传播效果的统一、党性原则与受众意识的统一;在媒介文化建设上要深入研究“三贴近”方法,办有亲和力的校园权威媒体。本文同时还探讨了新形势下校园媒体新作用的正负效应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9.
新媒体流行文化将受众建构成"媒介真实"里各种可能的关系主体与利益主体,影响其生活观念、身份认知、社会态度、实践行为、社群关系和共享信仰,带来受众意识形态认知被代理、社会共同体关系与意识形态实践秩序被解构、信仰取向异化、社会共同基础弱化等潜在问题与风险。以"良善意志"参照系建构、"实用美德"建设、"主体间关系"平衡等显性操作,强化新媒体文化中意识形态共识的认知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突破意识形态问题的惯常认知心理框架与隐性线路,妥善消解其潜在的矛盾与风险,亦可为新时代互联网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与治理提供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0.
智媒体技术为各种传播形态的信息提供了“全连接”的技术支撑,人类社会自此从有信息传播边界的传统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社会生活场域,进入到信息传播边界消逝后的全连接世界。在互联网场域,信息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为此从媒介环境学角度提出“融传播”概念,分析智能媒体时代熟人社交的失控,无边界控制的赛博空间对人的多元身份确认的困惑,智媒技术对人的“监控”等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诸多影响,并反思拟真世界中的人际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