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7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45篇
人口学   134篇
丛书文集   168篇
理论方法论   133篇
综合类   1368篇
社会学   117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This study examine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olicy in Thailand.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interviewing,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examination to obtain data. Theory abou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was used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sites of study were eight primary schools that served students from diverse cultures – Muslim, Buddhist, Burmese, Cambodian and Thai –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of Thailand. Results showed that current educational policies do provide opportunity for migrant students to access public educa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allowed schools to apply their own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at reflect the diverse cultures of their students.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curriculum includes references to various cultures, that textbooks contain content tha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at some schools have implemented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However, deeper analysis of school practices made it clear that what seems to be an acceptance of cultural diversity is just another form of assimilation. The well-established features that define Thainess remain intact and the inclusion of culturally specific content is insufficient to change the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among dominant and minority groups in Thailand.  相似文献   
102.
研究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组织功能、中介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和改革功能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现实中存在的政府部门重视不够、规范化程度低和风险共担等问题;阐述了在农民专业合作发展中应遵循的原则,同时给出了推进其发展的对策是明确责任、完善政策和强化服务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3.
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的关系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各具不同的人力资源禀赋,属于异质生产要素。基于改进的异质生产要素模型,利用希克斯互补弹性公式计算,结果显示两者主要表现为互补性,因而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两者总体上是相容的。积极发展城镇化,鼓励农民工进城并实现身份的转变,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管理,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周潇 《社会》2011,31(5):70-92
作者通过对北京某打工子弟学校的田野调查后发现,在农民工“子弟”中间盛行着类似《学做工》中所描述的工人阶级“小子”的反学校文化。但是,由于制度安排与社会条件的差异,“子弟”与“小子”的反学校文化却是形似质异的。“子弟”的“反抗”更多是一种自我放弃的表达形式而非对支配秩序的洞察与抗争。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子弟”反学校文化的生产机制后指出,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的低成本组织模式导致“子弟”高度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这使得他们难以通过教育向上流动,从而以拒绝知识的形式放弃了学业,也因此完成了作为底层的社会再生产。  相似文献   
105.
This paper has several areas of focus. It chronicles the history of Aboriginal employment in Australia in two contrasting areas; it identif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employment and traces the nature of its change over time; it outlines the attitude of Aborigines towards their work, and the impact of that work on Aboriginal society; it also considers the attitudes of white Australians towards Aborigines and their employment. Finally, it draws some conclusions concerning the responses of the Aborigines to pressures put on them by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the white man.  相似文献   
106.
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歌用浓重的"忧郁"笔调表现旧中国的贫穷和落后,以及农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自己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这种深沉的忧郁来自于特定年代诗人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怀与思考,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鼓舞作用.由此构成了艾青抗战前期诗歌沉郁顿挫、悲凉慷慨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7.
"非典"发生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历了严峻考验。虽然这一次疫情并未在农村地区广泛传播,但已经暴露出了农村在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面对"非典"发生后的严峻挑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进革新,在发生突发性灾难的情况下首先需要考虑解决农民的人身救治问题,把农民的灾难救助纳入社会保障的轨道上,依法予以解决。结合国际社会灾难救助的一般规律,今后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改革的主要趋向是: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下改善农村医疗状况,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加强国家对农村养老事业的资金投入,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乡村突发性灾难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立法,对乡村危机时刻的社会治安和秩序进行有效管治;建立基层社会组织物资储备系统以应对危难时刻的群众需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灾难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108.
就当前主流媒介对农民工的话语呈现中存在的问题,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呈现的基本态势,提出推进媒介向本质化目标发展的路径,以便更好地发挥媒介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109.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惯性,“三农”投入,特别是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存在许多问题,多头管理、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继续加大对“三农”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高财政支农的政策效应和制度效应,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0.
切实增强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失地农民失业形势比较严峻,根本原因是其自身素质相对偏低,切实开展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势在必行。但由于制度规范缺乏、思想观念滞后、宣传工作较薄弱、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失地农民培训和再就业的效果仍不甚明显。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关制度、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实施有效的示范和激励、注重培训需求的表达和整合、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等,以增强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