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7篇 |
免费 | 144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篇 |
民族学 | 60篇 |
人口学 | 117篇 |
丛书文集 | 109篇 |
理论方法论 | 298篇 |
综合类 | 853篇 |
社会学 | 425篇 |
统计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129篇 |
2019年 | 128篇 |
2018年 | 113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199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72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101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使用FAO数据库和中国薯网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资料,应用描述统计方法,在分析贫困山区马铃薯比较优势突出、保障
当地粮食安全、助力农民脱贫增收、带动贫困山区农业转型升级等突出贡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马铃薯产业开发正面临:市
场消费受到抑制,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加工比例偏低产业链条短,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供给出现阶段性过剩等危机。并提出注
重延伸产业链条,加强马铃薯系列制成品加工;注重由温饱型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开发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
升转变;注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强山区马铃薯流通体系建设;积极举办山区马铃薯文化美食节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2.
光伏扶贫项目可行性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渊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5):37-43
光伏扶贫工程是促进贫困户收入增加、贫困村集体破零、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精准扶贫"的总体背景,结合光伏发电特色,从实行依据、建设条件和贫困地区现有条件等3个方面定义光伏扶贫的可行性指标,建立光伏扶贫项目可行性分析指标体系。以山西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F县为算例进行光伏扶贫项目可行性评估,结果显示:F县光伏扶贫可行性指数K为0.735。在该地建设光伏扶贫项目可行,但优势并不明显。需进一步建立合理的建设模式和收入分配方式,确保光伏扶贫工程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03.
插花贫困地区村庄的不同主体在精准扶贫中的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人口分布区域的差异性以及精准扶贫以项目进村和措施到户为核心和亮点,决定了对精准扶贫研究时必须强调研究区域的类型性以及注重对村庄不同主体心态的分析。基于课题组2016年3月在武汉市H区Q村搜集的精准扶贫经验材料,重点分析了插花贫困地区村庄中的贫困户、普通农户、村民代表及党员、富人、村干部、驻村干部在精准扶贫中的心态及其原因,并提出要通过政策完善或实践工作来科学引导村庄不同主体共同努力解决贫困户问题,即明晰精准扶贫的定位,改革和完善精准识别和考核机制,健全精准扶贫监督机制,多方面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并发挥“能人效应”。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多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31-42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个体的基本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和其他特征4个维度,采用二值Logit模型,考察这些特征变量对于农村人口陷入贫困可能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比较分析这些特征变量对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同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的人群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大: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配偶或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少数民族、未婚状态、家庭抚养负担过重、无宗教信仰、没有非农工作、周工作时间较短、使用电视或互联网频率较低(这里理解为获取与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相关信息)。此外,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同维度下特征变量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大小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5.
左停金菁李卓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5):6-12
反贫困治理体系创新既是帮助穷人的民生工程,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中国的反贫困正在从临时的、项目制的治理转向制度性治理。为了提高反贫困治理绩效,中国政府在反贫困治理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其中4个维度的创新对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反贫困治理重心的下移,包括扶贫理念贴近群众、帮扶措施要精准和工作人员下移;二是反贫困协作治理框架的形成,包括跨部门领导小组及多部门参与反贫困措施和贫困县涉农资金县级整合;三是反贫困中不同利益主体参与的扩大,包括目标人群、社区居民、合作社、第三方机构、商业主体的参与;四是反贫困治理工具措施载体的多样化,针对多样性的致贫原因实施多样化治理的工具,并探索治理工具的时空组合。当然反贫困治理体系机制改革在这4个维度仍有许多亟待探索研究之处,如基层单位自治能力的提高、长效机制的建立、内生动力的强化、商业盈利与扶贫效果的平衡以及政策实施过程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6.
李晓明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5):13-19
以南水北调外迁移民安置区“平凡的”SW新村为例探索水库移民群体精准脱贫之路,研究发现资本转换路径通畅与否是移民群体精准脱贫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搬迁之初移民群体次生贫困和介入性贫困问题难以解决是由生计交换子系统脆弱性与生计断裂共存以致移民群体资本转换路径受阻引起。SW新村以8年时间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同样在于多方努力下资本转换路径的重构:通过自然交换升级打破传统农业路径依赖;政府提供市场转换条件实现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得以向物质资本转换;社会交换挖掘移民传统文化中优势文化资本清除文化资本向社会资本转换的障碍;运行良好的资本转换活动“倒逼”制度分离的“交换层面”被打破,形成微观与宏观互动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7.
刘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5-122
当公共政策只针对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候,靠近政策分界线但又没有享受到政策利益的群体就会成为政策边缘人,政策边缘人属于利益外群体,但其结构性位置却又让其最接近分享政策利益,属于潜在受益者。在社会分化和竞争的背景下,政策边缘人与其他条件差不多的群体对比会产生相对剥夺感。政策边缘人会认为享有政策利益本应是他们的权利,于是他们基于维权的想法会通过各种方式谋取政策利益,在此过程中就会影响到基层公共政策的执行。因此,建议通过提高基层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等方式减少政策边缘人对政策执行和基层治理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研究发现,由于贫困识别过程中村民争当贫困户、非均衡的项目实施及“任务式”扶贫产业开发,导致了农村精准扶贫的制度逆变及村民“气”的不断累积。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通过博弈情景下的政策变通、村庄政治生活的选择性平衡及日常治理中的“做工作”等路径,建构了精准扶贫场域下村庄矛盾调处的策略性机制。由于治理主体之间连带性制衡关系的异化及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的非对称性,农村精准扶贫呈现非均衡性治理的悖论。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的政策实践过程中,需要建构“均衡性治理”的制度体系,推进贫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9.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致贫因素复杂,扶贫任务艰巨。基于秦巴山区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A-F测度方法对农户多维贫困进行测度与分解,并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在厕所类型、做饭燃料、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贫困现象普遍。K=3时,农户多维贫困发生率高达90.56%,多维贫困指数为0.391 6;农户家庭65岁以上人数、耕地面积、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农户多维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家庭人口数量等对农户多维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建议从生活水平、健康医疗、养老保障和教育等方面进行重点扶贫,使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10.
皖南山区旅游扶贫效率接近中等水平,区域差异大但呈波状缩小趋势。现阶段,旅游扶贫的主要支撑为规模效率,快速的旅游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业规模是提升旅游扶贫效率的有效途径。技术进步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波动的主要因素,旅游体制机制、旅游模式创新是进一步提高其扶贫效率的核心路径。旅游扶贫效率由"局部突出,环线梯度"的点状格局向"四周连片,中部塌陷"的漏斗状格局演化,旅游产业出现外溢。为提升区域旅游扶贫效率,应根据潜力期、朝阳期、黄金期、夕阳期不同的效率形态类型,实施精准的旅游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