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4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55篇
管理学   28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193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1510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John Shotter 《Cultural Studies》2013,27(2-3):443-460
In the past, in our talk of meanings, we have been used to thinking of them as working in terms of inner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nd to thinking of such representations as passive objects of thought requiring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shared rules, conventions or principles if their meaning is to be understood. This view of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has been hegemonic in social theory now for quite some time. Here, however,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an alternative to it: the realm of expressive-responsive bodily activities occurring spontaneously between people in their meetings with each other. The spontaneous understandings occurring in this sphere ‘pre-date’, so to speak, the more self-conscious understandings we have as autonomous individuals. In this realm, in such meetings, direct and immediate, non-interpretational physiognomic or gestural forms of understanding can occur. Indeed, central to activities occurring between us in this sphere, is the emergence of dynamically unfolding structures of activity – ‘real presences’ in Steiner’s terms – in which all involved participate in ‘shaping’, and to all involved must be responsive in giving shape to their own actions. It is the agentic influence of these invisible but nonetheless felt presences that is explored in the paper. Their influence can be felt as acting upon us in a way similar to the expressions of more visible, and authoritative beings – in that they can directly ‘call’ us into action, issue us with ‘action guiding advisories’ and judge our subsequent actions accordingly with their ‘facial’ expressions or ‘tones’ of voice.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how this form of participatory thought and understanding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inner’ nature of our social lives together and the part played by our expressive-responsive activities in their creation.  相似文献   
922.
以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主成分的因子分析法对各核心竞争要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众多的竞争要素中,土地分析能力、知识管理、资金综合能力、员工忠诚、战略规划、内部协作、资产规模和净资产、土地储量、政府关系等9大要素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相似文献   
923.
“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力度空前加强,与之相对应的是在经济领域严厉打击商业贿赂犯罪行为。商业贿赂的治理监管需要企业内外部形成合力,企业对商业贿赂内部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内部审计。房地产行业通常被认为是商业贿赂的重灾区,本文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世茂集团作为案例对象,检验企业是否有通过内部审计治理商业贿赂的主观意愿。研究发现:当员工的受贿行为严重危害公司利益时,会使得企业重视对商业受贿的内部审计,特别是大公司代理成本更高反受贿动机更强烈,代理理论可以解释企业反贿赂内部审计的根本动因。企业对合法与成功的追求也会形成声誉上的“软约束”从而增强企业反贿赂内部审计的动机,制度同构理论提供了辅助解释。文章最后讨论了如何强化企业反商业行贿的审计动因。  相似文献   
924.
本文通过解读简.奥斯汀和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两位女作家经典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爱玛》和《小妇人》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展现两位作家在生活时代背景下赋予作品的社会意义与精神追求,阐述这些伟大作品传承至今的重要作用和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25.
当前中国房地产金融已经远远跟不上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速度,目前各地保障性住房的融资瓶颈问题凸显,各地正在积极探索解决途径。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今天,房地产金融改革的思路必须明晰起来,基于虚拟经济分析框架的房地产虚实二重性研究为确定今后房地产金融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必须同时兼顾房地产的虚实二重性,使政策性房地产金融与商业性房地产金融协同发展。唯如此,中国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26.
论公平分配的现实障碍与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平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进行公平分配,必须在理性分析公平分配各种现实障碍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公平分配的运行机制。总体而言,实现公平分配需要建立公平分配的保障机制、公平分配的惩戒机制以及公平分配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27.
分析了我国低碳房地产业的现状,对低碳理念在房地产业中的实践问题进行了具体剖析,从房地产开发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物业管理等三大环节入手,在借鉴外国低碳房地产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房地产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28.
文章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动力因素进行了梳理,结合对某地区房地产企业调研,采用Grey-DEMATEL方法从原因度和中心度两个角度对房地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来自消费者的压力成为房地产企业从事社会责任实践的最根本动力因素,而改善"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是最重要的动力因素;同时,当今房地产企业并不认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对于改善企业财务绩效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29.
水权是具有公权性质的私权。虽然水权具备物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财产性权利,但水权是一种用益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物享有以使用收益为内容的他物权。水权的法律性质决定了水权转让的范围:水权转让的主体主要是在水权流转中通过水权交易移转水资源使用权的单位或者个人。水权转让的客体,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只限于多样化的经济用水,且必须是获得取水许可证的水权。从水资源使用权的位次看,家庭生活用水满足人类最起码的生存需求,其第一位次的地位不可动摇,紧随其后的是生态环境用水权。从水资源的用途看,无论是转让人还是受让人,都不能随意变更取水许可证的记载。  相似文献   
930.
以新一轮出台的房地产业法律政策为视角,对我国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必要性、合理性与效应进行肯定,对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干预异化现象进行评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实现社会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