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9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59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4 毫秒
201.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4,40(5):838-840
This study examined stakeholder responses toward two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CSR motives: stating both self- and society-serving motives or only society-serving motives. How the effect of stated motives differs by corporate reputation was studied as well. The study found that acknowledging a self-serving motive reduces skeptical attribution and enhances stakeholders’ favorable intent to support, seek employment with, invest in, and purchase from the company. Possible backlash effects were detected when companies with poor reputations emphasize only society-serving motives and omit self-serving motives.  相似文献   
202.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in public relations continue to examine 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s from only the organization’s perspective, with few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mmunication loop: stakeholders. The current study takes the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ve stakeholders’ online behavior and corporate reputation. Modeling 5-year longitudinal social media data, a content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Fortune 500 companies in the context of Facebook. By examining stakeholders’ Facebook engagement at the two levels of shallow engagement and profound engagement,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ere discovered. Active stakeholders’ Facebook-based interactions as leaving positive or negative comments with a company a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the company’s reputation score. The findings bring new insights to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also practical implications to public relations professionals.  相似文献   
203.
债不一定都具有财产性,侵权行为引起侵权责任,侵权责任关系就是债。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不影响其债法性。制定中国民法典,有必要和可能设立债法总则。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请求权宜作为人格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204.
C2C网络交易中维持阶段顾客信任前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SEM),对C2C网络交易中影响维持阶段顾客信任的前因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07份有效问卷。研究的结果显示,卖家声誉、结构保障、忠诚顾客奖励对顾客信任有显著影响,以往的购物经历显著影响购买倾向,顾客信任显著影响购买倾向,而网站声誉对顾客信任和购买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5.
陆岷峰  张惠 《南都学坛》2010,30(4):120-125
现行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构建组织体系重视不够、组织架构仍不健全、职责界定尚不明晰、战略落实部门分散、声誉风险管理方面专业人才较少、信息系统尚不畅通、基层分支机构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组织缺位等。构建体现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特定要求的组织体系,要坚持一定的内在性原则:全覆盖原则、独立性原则、资源共享性原则、一致性与权威性相结合原则、集中性与分散性相统一原则等。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除了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处理办法实施以外,还要依照国际惯例与国内监管机构的要求在内部组织体系设置上有合理的安排,并充分体现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独具的特殊性以及在组织体系构建上的个性化要求: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在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组织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深化现行的商业银行声誉管理组织体系改革,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矩阵模式的组织管理体系;积极培育声誉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构建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强化与完善基层分支机构声誉风险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206.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证明了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重复博弈能实现博弈双方的合作均衡。淘宝是一个典型的平台企业,它提供了双边市场合作均衡的案例:卖家通过交易累积起声誉,并成为公共知识迅速传播,诚信使卖家获得买家重复购买的激励;欺骗使卖家受到丧失未来收益的惩罚。声誉机制为合约提供了隐性激励并促成交易双方实现了合作均衡。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担保工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网络交易中的风险。淘宝有效地解决了网络社区的信任问题,这将为中国社会信用环境的重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7.
缔约过失责任是我国合同法中的一种新的责任形式,这种新型责任形式的确立,有利于我国合同法内容的完善。笔者从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以及缔约过失责任完善的途径及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是对合同当事人双方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208.
基于主权财富基金一次违背承诺将被永久性禁止进入东道国投资的前提,通过构建声誉模型,研究了主权财富基金与东道国的投资博弈关系,以指导我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实践。研究表明:在较为现实的假定条件下,主权财富基金是否违背承诺取决于其短期收益和长期机会成本的大小;同时,进入东道国的投资动机越强烈,主权财富基金越不容易进入东道国市场:而东道国对主权财富基金的警惕程度则受制于主权财富基金的风险偏好程度、让渡价值比率、投资效用贴现率、投资风险,以及主权财富基金在东道国期望获得的投资收益增长率等因素,东道国政府对主权财富基金设置投资壁垒和障碍对双方都不利。  相似文献   
209.
国有企业经营者声誉激励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声誉模型,探讨了声誉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效应、以及声誉与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一定时期内,在声誉效应的激励机制下,让国有企业经营者手中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对企业的运作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210.
公民、法人在现实社会享有名誉权,在网络空间同样享有名誉权。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在对互联网内容的管制方面实行不同的措施。在我国,对名誉权的法律保护起步较晚,有关名誉权的保护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就此所做的司法解释之中。解决网络名誉侵权纠纷,既要考虑事前预防,又要考虑事后补救,事前的预防胜于事后的补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