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6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03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728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3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We examine optimal control decisions regarding pricing, network size, and hiring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Opening the source code to a software product often implies that consumers would not pay for the software product itself. However, revenues may be generated from complementary products. A software firm may be willing to open the source code to its software if it stands to build a network for its complementary products. The rapid network growth is doubly crucial in open source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users of the firm's products are also contributors of code that translates to future quality improvements.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o open the source, a software firm must jointly optimize prices for its various products while simultaneously managing its product quality, network size, and employment strategy. Whether or not potential gains in product quality, network size, and labor savings are sufficient to justify opening the source code depends on product and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software and the complementary product, as well as on the cost and productivity of in‐house developers relative to open source contributor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se crucial elements to allow firms to reach the optimal decision in choosing between the open and closed source models.  相似文献   
122.
As the valu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RD) practitioners may face stronger demands to develop training more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and increase rates of training transfer. One approach is to externally sourc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using this approach, it may be important for HRD practitioners to both develop training to engage external participants while utilizing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solutions to help internal employees adjust to the change. By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open sourced and crowdsource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 HRD practitioners, it is hoped that HRD practitioners may engage in informed workplace learning practice, even as the nature of the employment contract changes.  相似文献   
123.
以会话分析的方法,对日常电话交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他人发起修正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电话交谈中他人发起修正的原因、序列结构、发起策略及修正的途径。认为尽管电话交谈语料繁复、随意,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参与交际的双方能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就能有效避免交际中问题源的产生,或一旦出现需修正的问题源就能及时予以修正,以保障交际的顺畅进行。  相似文献   
124.
论述在列写回路电流方程时,如电路中含有无伴电流源时的两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5.
翻译已不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然而,文化各有其特性,没有完全相同的文化。所以,在翻译这种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差异。结合异化翻译理论以及对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证明异化翻译可以凸显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6.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0条的规定在性质上应为瑕疵给付责任,属于债务不履行的一种表现形态;瑕疵给付责任的效力在我国立法上表现为补正措施、合同解除(退货)和损害赔偿,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相比,缺少价金减额请求权的规定,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维护;基于交易便捷的考虑,在瑕疵给付责任的实现上应该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其权利主体不应局限于真正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义务主体以销售者为主导,承担一种较为严格的责任,生产者则承担类似于一般保证的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127.
能够对现代社会产生长远影响的本源型传统,构成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在东方国家的本源型传统中,不同于俄国和印度的村社制,中国是家户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以家户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组织,家户内部农工商结合基础上的农工商互补经济,家户互助合作基础上的农村合作形式,家国共治基础上的农村治理体系。在中国农村发展进程中,尽管家户制一度被抛弃,但仍构成当下及未来农村发展的制度底色。  相似文献   
128.
土族研究一百年--土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将近百年国内外学者对土族的研究分门别类地梳理并加以评述,对今后土族研究提供一个更加清晰、便利的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29.
设ATM网复用器的信元输入率依赖于一个交替更新过程(而非马尔可夫过程),复用器的输出率恒定不变,缓冲器的信元初始容量为0。在此条件下,应用流体模型和更新理论,求出了在任意时刻t时缓冲器容量Q(t)的概率分布,为缓冲器的设计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0.
用直流电位差计对电动势(或电压)进行测量时,测量结果是经过两次比较一“校准工作电流”和“测量”才能得到的,因此装置的灵敏度是影响测量结果精度的重要因素,而电位差计工作电源与其灵敏度有复杂的关系.从校准和测量两方面研究电位差计灵敏度与其工作电源电压的关系,对正确使用电位差计,减少实验误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