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13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7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156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1.
秦汉时期作为汉民族的正式形成时期,其丧葬风俗具有丧俗循古尊礼、流行靡费厚葬、注重墓室装饰和重视守冢与墓祭等特点,成为汉族后世社会丧葬风俗的发展和变迁的框架和基础.  相似文献   
212.
孙文福  王占琦 《理论界》2006,(4):154-155
丧葬习俗是俗民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集体行为模式。本文拟从祖先崇拜、宗法制度、风水信仰、儒家的孝道观、道教佛教与丧葬禁忌的关系来阐析丧葬禁忌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13.
廖杨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1):146-153
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和寓于多神信仰中的祖先崇拜,以及顺天应命的天命观,均反映了一定的宗法特征。  相似文献   
214.
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丧葬议题一直附着于宗教研究之上,未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出于对唯智论的反思,法国社会学派强调丧葬研究中的社会维度,社会的形态、结构、组织、制度、社群等要素成为理解丧葬的主要途径,社会被视作自我维持的机体,个体死亡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互为譬喻。到20世纪中期,在功能学派的影响下,丧葬的社会功能分析成为界说丧葬的特定方式,并在汉人社会的社区与村落民族志中成为既定、必须之部分。在具体的民族志中,丧葬被视作仪式性的社会风俗,或是产生于人之内在需求的实践,对地方社会结构具有整合、拆分、连续等功能。作为一种外部的表述视角,社会维度是早期宗教人类学理解丧葬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215.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同丝绸之路的汉传佛教一样,丝绸之路上的道教也具有浓郁的世俗性,道教习俗渗透到知识精英和平民百姓的每一个角落,当时的人们无论是取名,还是生活和丧葬习俗,以及官方的祭祀活动,都不乏道教的气息,特别是唐西州时期,由于唐王朝奉道教为皇家宗教,道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达到高峰。丝绸之路的道观,有许多建于唐开元年间,道俗合作建造梯蹬及钟,道观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当中。丝绸之路的道教,与当地的汉传佛教和民间俗士以及各级官府关系相处融洽,共同促进丝路发展与繁荣。这不仅充分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还为我们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216.
契丹人早期墓葬形式为"无墓葬",至辽朝建立前后逐渐实行"墓穴葬",在墓葬的选址,下葬吉时的选择上,多参用汉俗中的"风水"因素,沿袭唐宋相关风水理念.契丹贵族依风水下葬的习俗的形成,正是中原丧葬礼仪与契丹人原始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对辽代社会变迁、民族交融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17.
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思南县天桥乡地处思南与印江的交接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风极为淳朴,尤其是该区域内的闹丧习俗,其主要程式极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通过区域内闹丧习俗的调查研究,不仅为深入研究民族文化提供原生态元素,而且也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18.
丧葬仪式作为人类共有的风俗习惯,它既是生存环境所造就的文化现象,又是宗教观念的文化行为。吐蕃王朝时期佛教没有传入之前,苯教为理论根基的丧葬习俗在藏区广为流传。苯教对各种丧葬习俗进行诠释,逐渐纳入到苯教的理论体系当中,致使藏区的每种丧葬习俗均趋向复杂化和规范化。佛教传入以后,丧葬仪式发生了巨变,尤其是理论根基的变化导致丧葬仪式发生变化,并逐渐与苯教理论体系影响下的丧葬习俗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219.
汉制形成及其与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关系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业已表明,在社会文化、风俗领域,汉制其实多沿袭传统楚文化的内容。具体到丧葬礼俗而言,汉人便吸取了楚国礼制中独有的偶鼎制度作为丧葬明器的制作范式之一,同时多采用战国楚地盛行的绞衾仪式敛葬死者,与玉衣制度形成等级差别。在棺椁的层数与营造方式上,汉人亦借鉴楚地的多重棺椁制度及椁箱分室系统来标示身份的高低。由此表明,汉王朝实则已将传统楚制纳入到国家礼制的建设层面,由此尝试构建新的社会等级物化标识。另一方面,近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西汉初年"葬律简"上亦有关于上述丧葬礼俗的约束条款,可见汉人又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确保传统礼制的遵守和推行,这无疑是考察中国上古社会从礼制走向法治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20.
巴中市政府最近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为更好地保障参保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作了制度性安排。《意见》增加了“出口”补贴,构建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参保缴费人员达到待遇领取年龄时,正常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每超过1年,基础养老金每月增加5元。同时,率先建立了丧葬补助金制度,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死亡后.按死亡时当月本人领取基本养老金的18个月计发丧葬补助金;参保缴费人员未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死亡后.按国家和省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的12个月计发丧葬补助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