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0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1877篇
劳动科学   286篇
民族学   79篇
人才学   210篇
人口学   208篇
丛书文集   1643篇
理论方法论   401篇
综合类   3392篇
社会学   948篇
统计学   1422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264篇
  2015年   323篇
  2014年   697篇
  2013年   713篇
  2012年   849篇
  2011年   1013篇
  2010年   834篇
  2009年   713篇
  2008年   873篇
  2007年   605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461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324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提高了牧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总体来看,牧民的生活消费趋势有下降倾向。牧民生活消费方式变迁反映出的民生问题有:增收约束力的不断加强导致消费倾向下降;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收入差距扩大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致使牧民综合素质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以及不良生活消费行为滋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通过加大"三牧"投入力度、引导牧民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重视教育和文化娱乐事业、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切实改善牧区民生。  相似文献   
102.
103.
健康既是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文章基于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农户健康对其收入和主观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状况对民族地区农户收入有显著影响,农户健康状况越差、其收入会显著降低;健康的收入效应在考虑内生性并使用工具变量分析后,农户健康与收入的这种影响关系更加突出;农户健康状况与收入均能显著影响主观福利,健康状况越差、收入水平越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越差;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农户健康状况影响主观福利的收入路径机制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104.
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利用DID模型研究了我国主粮价格支持政策对农户收入增加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主粮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只对政策实施省份的农户种粮收入增加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与其他收入增加对农户总收入增加的带动效应相比,种粮收入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从影响因素来看,通过主粮价格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已经效果甚微,农户增收仍主要依靠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因此,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行主粮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其对农户种粮收入促进作用的基础上,需要将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宏观经济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中协同考虑,通过与其他政策措施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相结合来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基于全国11省1646户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分析了农户兼业、生产性服务与水稻种植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兼业农户比重和平均兼业水平都很高的背景下,兼业导致的“劳动力流失效应”在纯农户和兼业农户的种植面积决策中均有所体现,并且在一兼农户中表现最为显著,而“投资效应”仅体现在纯农户的种植面积决策上。接受生产性服务有助于提高各类农户的种植面积,能够缓解种稻劳动力流失对种植面积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能够缓解一兼农户农业收入比重下降对种植面积造成的负面影响。由此,加强粮食产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纯农户粮食生产补贴力度等是稳定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6.
利用2002—2014年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考察城市化、高等教育扩张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来看,城市化对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消极作用,当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时,地区收入差距扩大;高等教育扩张对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从不同地区结果来看,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高等教育扩张对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中部地区的结果与东部地区的结果基本一致.相比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其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缩小,而高等教育扩张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从合理推进城市化和高等教育扩张两个角度提出四个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7.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剧增,其内部的收入差距现象也逐渐出现。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取Oaxaca-Blinder分解和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探究了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发现相对于性别、年龄等其他变量而言,教育对流动人口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最大,表现为教育的价格效应与结构效应都扩大了收入差距,且前者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体现在第90分位点,暗含着城乡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主要由教育的高回报率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按照不同年份、年龄以及地区进行划分后的结果各异,但是教育价格效应依然较大。这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发生扭曲的结果只是使得城镇常住人口获得更多了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了更多教育。城镇常住人口具有更强的社会网络和城乡教育资源是发生扭曲的并列原因。基于此结果,政府应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大扶持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农村流动人口也应通过职业培训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8.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09.
美国产业工资集体谈判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演变说明,不仅制度因素,市场因素更直接影响产业工资集体谈判实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部分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制约着产业工资集体协商达到普遍改善雇员企业收入分配地位的目标。面对民营企业雇员集体诉求的增加,政府和总工会应分类协调,寻找协调民营企业集体劳动关系的务实路径,慎重地以行政力量推进产业(行业)工资集体协商。  相似文献   
110.
文章首先阐释了消费过度敏感性理论的内涵,然后运用2002~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五个不同收入组的年度数据,采用Panel Data可变参数模型测算不同收入群体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组均存在过度敏感性,且过度敏感性的大小随着收入层次的提高逐渐下降.在引入财政教育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两个政府财政支出变量后,发现财政教育支出降低了所有收入层次的消费过度敏感性系数,而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则相反,提高了敏感性系数,而且二者对敏感性的影响都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层次的提高而下降,随后文中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