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9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113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30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492篇
理论方法论   93篇
综合类   900篇
社会学   78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328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87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22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智能制造”自提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智能化发展已融入研究与生产的各个方面,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推进智能化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通过文献收集了解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的研究现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研究热点,并指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的主攻方向。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实际情况分析智能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从伊德技术事实出发的技术现象学角度,结合郝费的技术思想,进行社会化机器人的技术物属性讨论。作为技术物的机器人在日常生活领域的普及,虽然对存在世界的人类情感观念产生了困扰,从人机情感关系依赖引发人际依赖关系减弱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冷淡,但是人工智能的内在表征与人类智能外在符号表征路径的不可逆性决定了机器人与人类情感的不可通约性,对人工智能引发的各种问题应保持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996.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开始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青壮红利"渐减,引发部分学者对老龄化的担忧,"人口红利"骤然成为学界与社会的流行话语和政策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人口红利"基于"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形成的庞大的自然人劳动投入和大规模消费促进社会生产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理论,但这一过程必须以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假设前提,这就引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人口—资源环境"安全问题。中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愿景,提出了人类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平衡发展的全球议程,也提出了以人类文明史的"长时段"视角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的中国立场,这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人口—资源环境安全问题的议程设置。随着21世纪30年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革命性创新将极大冲击单纯依靠人力(体力和智力)劳动投入的传统理论,并重构未来人工智能环境下汉娜·阿特伦所说的"人的条件",也将深刻改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基础结构。因此,应该重新审视有关人口增长理论的逻辑前提,总结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并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下建设全球协同性的"人口—资源"平衡机制,同时为全球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预留政策空间。  相似文献   
997.
在社会建设的框架下,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治理资源,保障舆情交流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介赋权为网络舆情表达建构了技术基础,网络理政则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作为工具理性存在的人工智能,本应促进网络舆情沟通,但由于利益诱惑等原因,人工智能在实践中却往往对网络舆情沟通的各个环节形成掣肘,在机器人写作、算法推荐和社交机器人应用等环节均有表现。本文提出,人工智能应当在价值理性的引领下,通过技术归化防范技术异化,从而有助于网络舆情沟通,促进社会建设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98.
999.
不同于新古典范式的实证分析方法,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进行研究。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生产的技术,具有协同性、通用性和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这决定了人工智能的一般就业效应和特殊的就业效应,包括技能和空间视角下的两种就业极化效应。应对其影响,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系统着手,在反思现有解决思路和措施的基础上,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重新设计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