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35篇 |
免费 | 129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73篇 |
劳动科学 | 723篇 |
民族学 | 59篇 |
人才学 | 259篇 |
人口学 | 440篇 |
丛书文集 | 983篇 |
理论方法论 | 204篇 |
综合类 | 1945篇 |
社会学 | 448篇 |
统计学 | 6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11篇 |
2021年 | 102篇 |
2020年 | 103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162篇 |
2015年 | 191篇 |
2014年 | 431篇 |
2013年 | 291篇 |
2012年 | 326篇 |
2011年 | 418篇 |
2010年 | 422篇 |
2009年 | 503篇 |
2008年 | 561篇 |
2007年 | 403篇 |
2006年 | 353篇 |
2005年 | 396篇 |
2004年 | 341篇 |
2003年 | 317篇 |
2002年 | 221篇 |
2001年 | 195篇 |
2000年 | 138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1 毫秒
71.
目前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是:完善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歧视,使受教育者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同时,职业教育要对自身地位有一个理性认识,努力办出特色,培养出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72.
通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估算后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均滞后农村劳动转移,且原因具有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供给充足和需求不足,农业经营大户需求与农户供给之间存在障碍;中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供求均不足,存在农业经营大户需求;西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需求充足和供给不足,农业经营大户需求偏低。依据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发展要求,东部地区重点应是促使农户土地向农业经营大户(企业)流转;中部地区应将劳动力选择行为分类,采用逐步转化的农地流转策略;西部地区的重点是提高劳动力转移非农收入就业水平和就业稳定性,增加农户土地供给意愿。 相似文献
73.
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扶贫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扶贫开发,这是近几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积极开发劳动力资源,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贫困地区广大农民在缺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来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现实选择。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劳动保障部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大概有1·2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其中80%来自中西部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中,有力地支撑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其最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 相似文献
74.
城镇化一个直接表现就是农村人口的流出,这必然导致农村人口规模、家庭结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农村空心化、城镇拥挤化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这些将进一步引起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市场、消费环境和消费偏好的变化,从而导致农村居民的消费发生实际变化。从近年来的资料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受城镇化的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5.
农村留守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家庭中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满足了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引起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弱化了农村家庭的生产组织功能,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提高留守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变劳动力流动的单飞模式为家庭整体流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6.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当前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但是,吉林省劳务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劳务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从吉林省劳务经济发展的促进机制和环境方面入手,提出促进吉林省劳务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以使吉林省劳务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77.
宋丽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11):33-36
目前,劳动力流动中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实现劳动力生态流动,确保劳动力流动的质量、数量、结构、分布以及流向生态化,才能使城市与农村实现共赢,有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8.
郑长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76-185
本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族际差异。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各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全国总人口和汉族人口比较,目前6岁及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未上过学和小学的比例高,而初中及以上的比例低,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技能劳动力比例都低。从族际差异看,静态地看,除了未上过学(含扫盲班)外,基本上是教育程度越高,差异越大。动态地看,从2000年到2010年,55个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差异中,差异在扩大的是未上过学、小学和研究生,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及大学本科的占比的差异在缩小,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也在缩小。文章认为,民族教育政策、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是人口受教育程度族际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继续加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9.
李樱杕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42-44
在中国长达四十年之久的传统就业制度中,基本上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单一就业格局的突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推出的“三结合”就业方针,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则以国有企业中劳动合同制的推行进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为标志。初步确立后的劳动力市场虽取得一定成就,但其发育并不平衡,并且市场自身的缺陷、市场供求主体的不明晰、工资调节机制不健全以及相关法律基础的不充分也在制约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和完善,需要借助政府行为,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劳动力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80.
基于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市场失衡的事实,一是农村一般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而农村技术性劳动力供给难以满足非农产业需求;二是农村优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而导致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村人力资源不足矛盾。通过经济学的一般逻辑分析方法,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指出在劳动力预期收益和政府城镇化行为偏好的制度安排下。会产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村一般劳动力市场失衡现象,同时,大量优质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而产生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失衡的主要技术和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