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2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2篇 |
劳动科学 | 11篇 |
民族学 | 24篇 |
人才学 | 29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78篇 |
理论方法论 | 43篇 |
综合类 | 413篇 |
社会学 | 165篇 |
统计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61.
程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581-583
从个体无意识认知的角度,讨论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帮助女大学生提高成才意识,激发她们成就动机,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62.
何艳华 《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9,16(2):19-21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侧重以直觉印象为主,以往对他的论述主要从印象主义理论来展开。本文试图从批评的理念与个性话题来论证,从另一角度体现李健吾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3.
64.
65.
提升自主品牌形象是当前改善自主品牌消费环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市场的重要现实命题,而厘清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生成的根源及影响因素是探讨自主品牌形象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与战略对策的理论基础。首先以8个论坛的受众跟帖为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负面企业形象、负面国货形象、负面政府形象、媒体渲染、国货意识淡漠和社会规范压力等6个主范畴是导致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将范畴作为测量问项,将主范畴作为潜变量,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范畴均对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生成的影响因素,提炼出自主品牌形象提升的5大关键驱动因素,即企业形象驱动因素、政府形象驱动因素、媒介框架驱动因素、消费者情感驱动因素和社会规范驱动因素,并对其影响效应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建构了自主品牌形象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影响效应模型。 相似文献
66.
偏见是个体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并对其他人形成先入为主的负性判断,泛化至群体中则会表现为人们对某群体产生片面或错误的认知。文章从消极刻板印象、期望差异与归因偏差这三个角度解释了医患群体产生偏见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讨论偏见对医患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并结合社会现实提出减少医患双方偏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7.
68.
范智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2):80-83
《看虹录》、《摘星录》等是沈从文 40年代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藉着和声作曲方法表达一种“向虚空凝眸”的抽象印象,探索生命的神与美。沈从文试图通过这些作品在抽象思索的热情中重新给人好好地作一番诠释, 创造一种与过去情感十分相近的诗,以使生命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69.
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华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但这些信息为更多人所知却是在17和18世纪。对中国的大规模发现始于访问过中国的耶稣会士寄回的各种报告的出版以及他们向欧洲介绍中国经书的译作。这些知识在学术界被不断地讨论,最初是耶稣会士和宗教阶层,接着是启蒙运动的信徒。它们同时也成了整个欧洲就福音传道方法或"礼仪"的种类而引起的广泛辩论中所使用的工具:中国的贤明形象、自然神论、开明的专制政体,这些都为意大利及欧洲的思想家们的辩论提供了有趣的素材。同样的,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最初只限于教会内部和不同教派之间,但慢慢地就冲破了宗教论争和福音传道方法的限制,牵涉到了更广泛的议题:儒家学说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体系还是一种宗教?讨论的对象也变成了对宗教本身的定义、文化与信仰的关系、对上帝的看法、不同社会的价值观相对性这些问题。这些信息从而被用于更深层次的辩论之中,中国的体系被当作是这样或那样的国家的和道德的观念的标准。启蒙运动将辩论的焦点集中于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体系的"合理性"上。因此,一种或多种关于中国的传说就如在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在意大利滋生出来。我们将介绍几种观点,其中从无条件的赞美到苛刻的批判都有。意大利的作家们参与了欧洲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战并考察了最新出版的关于中国的著作。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类:"亲华者"、"排华者",及以调和的方法破除关于中国的早期传说者。 相似文献
70.
朱静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86-92
走出欧洲的人们留下的游记或通信(包括耶稣会士中国通信),促使了欧洲十八世纪的思想家们对人类命运以及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作理性思索和理想设计,孟德斯鸠即是此类欧洲思想家之一.他在大量阅读来华人士记述的基础上得出了较清晰的"中国印象",他在阐述三种政府理论时多次引用他的"中国印象",并常常一语中的揭示出"中国印象"的实质,这是一种理性的真实.我们今日重读孟德斯鸠有关中国的论述,对我们自己本土文化的来龙去脉别有一番认识.这种"印象之印象"应该也成为"跨文化对话"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