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139篇
社会学   103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1.
吕才林 《当代老年》2014,(12):32-33
1968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也不例外。虽然“知青”的生活很苦,但对于特别喜爱唱歌画画的我,却有了更大的空间。我和几个同学到随县(现为随州)药山公社五大队四小队插队落户。这个队是“农业学大寨”的样板。  相似文献   
12.
狗肉饺子     
俗话说狗肉上不了宴席,可我却吃过一次狗肉馅的饺子,那是在东北下乡当知青时的事。1968年9月,我从天津来到北大荒,分到兵团五师供应站。当时,单位宿舍紧张,我们几个天津男知青安排在物资仓库的值班房里住。值班房位于仓库中央,是一栋只有两间屋的小平房。里间是宿舍,外间是值班室,每天都有警卫轮流在这里休息值班。  相似文献   
13.
知青小说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复杂的创作姿态中蕴涵着知青们对历史和自我的复杂认知过程,其艺术个性也凝结着他们独特的生活和文化印记.历史孕育了知青作家这一群体,并帮助他们促动了新时期文学的反思潮流,提升了新时期文学的总体品质,但也赋予了他们难以摆脱的精神局限,制约着他们的创作水准和艺术生命力.对于这一与历史和人生复杂交织的文学,需要给予更客观理性的考察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60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距今已经整整40年。在40年后,让我们将目光对准这样一群人——他们与异地知青结为伴侣,在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生活。退休后,他们辗转回乡或来到伴侣的故乡,维系家庭完整的同时,也品嚼着生活的五味——  相似文献   
15.
闻着醋香去插队 记得那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父亲回家后突然笑着问我:“军子,爸给你找了个吃老陈醋的机会,你愿意去吗?”“愿意!”我笑嘻嘻地答。真没想到这一个小小的承诺,竟然让中学刚毕业的我,就从冰城开始了到山西老家插队的生涯。  相似文献   
16.
女人,天生就是需要慰藉的动物,不承认,那是女人的虚伪。分析起来,女艺青(文艺女青年)跟N年前的女知青,倒是有几分相似。皆怀着一腔的热血,只不过一个为崇高的理想,一个则是为曲高和寡的艺术。又有那么一股子鹤立鸡群的清高,随时会因不屑村姑们大嗓门的笑闹声,而高傲地走开去,或者在瞥  相似文献   
17.
王金玲 《理论界》2009,(6):114-115
中国知青问题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决于80年代初.邓小平最早提出"以插队为主要方向"来安置知青, "文革"结束时又率先提出"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方针,并为最终解决知青问题作出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8.
我们康坪村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村子所在的这条川叫丰富川,名日川,实则是连绵群山之间夹着的一条狭窄川道。这里平地很允大都是山地。但为什么叫丰富川呢?后经考证,这道川属古西夏丰村城所在地。也许是我们的祖先期盼物阜民富,便起了这么一个寓意吉祥的地名。新中国成立后,康坪村与陕北的广大农村一样,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个闭塞荒凉的川道里聊度日月。直到有一天,这种闭塞、单调、沉静的生活被一群到这里来插队的北京知青打破。  相似文献   
19.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青年要从时代所呼、国家所需、人民所求的视角,深刻汲取习近平同志七年知青经历的实践养分,从习近平同志关于青年的论述中领悟青年成长规律、感悟一心为民情怀、体悟人生前行方向,形成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奋斗精神、生成学习自觉的践履之路,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