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139篇
社会学   103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31.
19世纪60年代末,我随着百万知青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当年我20岁。在艰苦的边疆生活中,有苦闷,也有欢乐。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惊心动魄的事,让我永生难忘。事情就发生在我所在的五十团五连。当时,我们连东边隔河与五十七团相邻。五十七团是以朝鲜族老职工为主的连队,被我们称为  相似文献   
132.
飘逸 《新天地》2016,(7):52-53
2013年10月1日,一对花甲老人的婚礼在上海长宁区仙霞西路某酒店举行。当年一起下放的知青战友们全都到了,这些年过花甲的老人,忘掉了养生和忌口,像当年下放时那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有人喝醉了,还有人不知想起了什么心酸事,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3.
一有必要先澄清“知青”和“老三届”两个概念。对于过来人,其内涵相当清楚。“老三届”指66~68届高、初中毕业的所有学生;“知青”则指老三届及其“文革”中陆续毕业的下过乡的、具有城镇户口的中学生。它们有重合,又有歧义。老三届内广大农村学生也是地地道道的知识青年,却没有“知青”称号,因为命运注定他们是“回乡青年”,而老三届之外的城镇高、初中学生,虽然不属于老三届,但因为下过乡,却享受“知青”待遇。这是外国人始终弄不清楚的事情,却又是实实在在的“中国特色”。“知青”类似于一“江湖”———又是一个颇具龙…  相似文献   
134.
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当年 ,几十万个知识青年下乡到北大荒 ,艰苦奋斗的经历和龙江文化的开放性造就了他们特有的文化性格。他们在北大荒度过了用热血和汗水写下的青春年华 ,在那里既有他们对神圣的解构 ,又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知青文化已成为龙江文化的重要内容。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 2 1世纪的一个明显趋势 ,因而必须重视知青文化建设 ,形成黑龙江发展的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135.
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浪漫主义思潮在新时期之初一度回归,基本的创作队伍是情感型的知青小说家。但不久,这些作家纷纷转向,由他们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像一颗闪光的流星划过长空,留下了短暂的美丽。其特点一是回归自然,二是追求神秘,三是寻找精神家园,四是超越自我。知青浪漫小说的出现是以彻底否定极“左”路线、恢复人的尊严为前导的。它是新时期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思潮在文学方面的反映,又成了新时期个人自由空间扩大的象征。它与五四浪漫主义思潮遥相呼应,又加强了人道主义的内容,增加了历史和心理的沉重感,融入了化苦为乐的宗教感情。但它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既是回归,同时又是泛化,到80年代中期,这一思潮循着向内转的趋势汇入了现代主义的潮流。  相似文献   
136.
我所接受的“再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在我读高中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被迫终止了学业,谁也不曾想到从此结束了知青一代接受正规教育的生涯。大部分知青在校所学的知识非常有限,实际上有的在尚未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前就被迫下乡,使我们别无选择地在广阔天地里接受一种非正常的教育,即“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相似文献   
137.
20世纪80年代,知青小说的发展进入一个哲理性的层面。这种哲理性表现在它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更为显著的是知青作家们在知青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对于人生新的认识,自我的反思、觉醒,人主体地位的确立,还有80年代中期由"寻根"而来的对民族精神传统哲学的追寻特别是对老庄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138.
"知青"作家经由"文化寻根",远离了"政治反思"的主流话语,走向乡村和民间,重获对历史和现实言说的权力,从而建构了自我身份的合法性。但是,个人的乡土"记忆"在提供给"寻根派"写作资源的同时,也使他们距离真实的历史渐行渐远。不管他们是以温情的目光重建自我的"历史"记忆,还是以精英姿态彰显自我的"启蒙"情怀,这种剥离了"个体"的真实历史境遇和拒绝历史承担的群体式身份认同,也构成了对"自我"和"群体"真实"身份"的遮蔽。  相似文献   
139.
郭宏 《老人世界》2013,(1):27-28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那段知青岁月。1974年4月,我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毅然报名来到河北阳原县西城镇东风林场插队。在短暂的两年中,既有成功的甘甜,又有失意的苦涩。在这里我把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大家,共同追忆往事,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140.
1969年12月25日,我们13名同学(七男六女)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来到天镇县谷前堡公社榆林口大队插队。那时,我们最小的只有十六七岁,最大的也只有十八九岁,还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头几天,大队干部找了一个炊事员专门为我们做饭。后来又安排我们每两人一组(男女生各一人)轮流做饭一星期,其间所需的水都由男生去沟里挑,女生负责淘米、洗菜。起初大家都不会做饭,焖小米不是烧焦就是半生不熟,时不时地闹出一些笑话来。通过摸索及社员们的指教,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