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140篇
社会学   104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50年前的秋天,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33个知识青年,先是乘坐火车到了榆次的东赵,后又由马车拉到了一个叫训峪的地方,也就是电影《老井》创作的原型地,从此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涯。训峪村缺水,每天天不亮,庄户人便排了长长的队,挨个儿绞动着辘轳,全村的几百口子庄户人和那些大大小小的生灵全靠这辘轳井里的水。训峪村的人们住在窑洞里,有石窑,有砖窑,大部分是土窑洞,出门没有几步便是沟沟梁梁。  相似文献   
22.
知青创业队     
尚志应 《山西老年》2014,(12):16-16
1974年,我高中一毕业便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报名上山下乡。可能是我读高中时当班长的原因,一下村我便被组织指定当了该知青点的负责人。由此,我又成了30多名知青组成的大家庭的"小当家"。  相似文献   
23.
王金玲 《理论界》2009,(6):114-115
中国知青问题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决于80年代初.邓小平最早提出"以插队为主要方向"来安置知青, "文革"结束时又率先提出"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方针,并为最终解决知青问题作出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24.
梁晓声写过一个知青的初恋。下放农村时,机缘巧合,男知青被安排到当地的卫生所居住,和惟一的一个小护士就隔着一个门诊室。他们都不主动说话,腼腆得很。她并不美丽,也不漂亮,我并不被她的容貌所吸引。只是,他早上起床,会发现炉上总有一盆她为他热的洗脸水。  相似文献   
25.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相似文献   
26.
知青作家在 80年代表现出“神奇土地”拟构型、“知青苦难”状写型和“远村岁月”感悟型三种精神姿态。其共同的心理基点 ,是知青时期“生命乐园”失落后的命运自悲情结。心理逻辑分别表现为“殉道”意愿及其自我维护、自命优越及其自悯自谅、自伤身世及其对乡村的“他者”意识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从《血色黄昏》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以及独特的表现风格三个方面,对小说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8.
商业大众类知青小说在后新时期知青小说中占据着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池莉、叶辛、晓剑等许多作家都是这类小说的创作者.它主要重视性、寻宝、谋杀、侦破、奇风异俗等常规性猎奇要素,偶尔也会运用狂欢要素和三角恋等古老原型,表现出了强烈的娱乐性和刺激性.这种特征也渗透到政治权威类和纯文学类知青小说中,具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此类小说的后果是将历史娱乐化、肤浅化,使历史真实被享乐性需求所覆盖,也造就了主体的自欺态度,它同时使作家被物质欲望所俘获而无法超越时代,使文学成为刺激品,进而也使读者失去精神的深度而碎片化.  相似文献   
29.
1966年文化革命中,高考制度被废除。1968年,随着毛主席的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700万城市青年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千百万年轻人的命运随之改变。1977年,关闭了11年的高考大门被打开,570万中国城乡青年在同一时刻走进考场。千百万年轻人的命运又随之改变。影片《高考1977》把这两件改变千万年轻人命运的大事,浓缩在一个银幕上,作为第一部这样的影片,怎能不引起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30.
知青在青年时期遭遇的发展问题在上山下乡结束30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为数众多的人,尤其是知青子女。本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根据知青日记、书信及回忆录,从发展心理学中Marcia的四个自我同一性类型及Higgins关于整合“理想自我”、“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角度分析知青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并进一步结合家庭治疗中Stierlin的“派遣”理论和Bowen的“自我分化”理论分析知青的发展问题是如何延续性地影响知青子女心理成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