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139篇
社会学   103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71.
“新时期文学”发端于对苦难的叙述和反思;其中,“知青作家”表现出独属于这一代人的苦难意识。以“动荡的青春”为叙述背景,面对理想的迷失,作家们以各自不同的叙述策略传达出了共同的苦痛与焦虑,同时也昭示了超越苦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2.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社会上有两个叫的很响的名字——南耕北耘。耕是江苏盐城的下乡知青董加耕。耘是天津的下乡知青赵耘。1964年他俩同时参加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团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此,他俩的名字誉满大江南北。他们的先进事  相似文献   
73.
尹页镶 《老友》2010,(2):25-25
1964年11月,永新县第一批上山下乡知青一百多人,分赴本县文竹、曲江、烟阁、高桥四个公社的林场参加劳动。我和其他二十多人下放到文竹林场。那一年我18岁。  相似文献   
74.
贺中 《青岛画报》2012,(7):64-65
6月,电视剧《知情》在央视一套热播,同名长篇小说也同期面世,四十多年前那段纠结着青春与创伤、理想与摧残信仰与幻灭的岁月再次震撼呈现.作者梁晓声应邀来青,与岛城知青见面,并向媒体畅谈作品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75.
在爱情变得浮躁、情感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两位老知青在40多年前写的437封老情书,如今正在网络上蹿红,众多博客圈加以推荐,甚至将老情书推荐到博客首页。在每一篇老情书上传后,都有不少网友跟帖,纷纷抒发感动之情。  相似文献   
76.
于树军 《唐都学刊》2013,29(5):116-121
梁晓声知青小说以浓重的知青情结和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高扬而独树一帜,在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小说创作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过,其知青小说因此而招来了不少的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被认为小说中缺乏对知青运动、文革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批判。然而,纵观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创作的流变,不难发现其小说创作的深层动因远不是一些论者所批评的那样简单,而是梁晓声的知青情结与创作伦理的背后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为一代知青的青春和生命找寻意义与价值的明证。  相似文献   
77.
未明 《山西老年》2013,(2):17-17
1972年冬,为了表现好,我决定在插队的村里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的祭灶日子。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家家都要煮些肉。那天,生产队的五保户赵大妈祭过灶神,就喊我去啃肉骨头。这对几个月吃不到肉的我来说,那实在是太解馋了。我除了大啃肉骨头,还一连喝了好几碗肉汤,连肉渣子都吞了下去。大年三十,我到生产队长家吃年夜饭,第一次喝到了村民自酿的白酒。那纯粹就是喝酒精。老乡们  相似文献   
78.
红丽 《山西老年》2013,(3):16-1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1962年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的。而它的缘起,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主要是针对当时高小毕业生升学难和城市就业难的问题,动员家居农村的青年回农村参加生产。这成为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声。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指出"全国合作化,需  相似文献   
79.
49年前,我们53名阳泉市的知识青年,为响应党的号召,到寿阳县羊头崖公社南寺庄村插队落户,组成了山庄的第58户人家。整整七年,我们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洒在了这片黄土地上。我当年插队的地方是个小山庄,老支书马润生是村里公认的大好人。村里不管发生什么事,大多  相似文献   
80.
回望知青     
熊蕾 《中华魂》2013,(7):58-59
2011年7月,我在离开北大荒农场将近40年之后,第二次回去看望当年令我们爱恨交加的"第二故乡"——黑龙江饶河红旗岭农场。和我们1994年第一次回来有些不一样的是,认识的老职工、老领导,很多已经辞世,而现在的各层领导,很多是我们走时还在襁褓中的农场职工子弟。然而和第一次回来一样,农场的老职工们几乎排着队要请吃饭,而那些素不相识的新一代农场人,也一样热情。那股浓浓的亲情,真是醉人。那一天中午,农场的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请我们一行吃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