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188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用"以庄解庄"的方式,回到<庄子·天下>篇原文来解析"内圣外王"的原始意涵,认为:从前后文的具体语境和内容来看,在<庄子·天下>篇中,"内圣外王"谈的主要是"内"与"外"的问题,而不是平常所理解的"圣"与"王"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
学术是文明之灵魂、文化之根基.与高度私利化的经济不同,学术始终以教化天下、利益众生为己任,以公共性、超越性、人文性为特质,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相似文献   
23.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24.
金元之际的郝经是一个思"大益于世"的儒士,他总结历史上君主统治的经验,认真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君主的新见解,如君主如何以时进退、君主应"有志于天下"、君主要"以天下为度",等等。郝经的君主观念多数具有导君利民的作用,尤其是他对夷夏之辨的清理,是值得肯定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成果。当然,他的正统思想也使他的君主观念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5.
早期中国大部地区共有“一元”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核心思想观念和文化基因,存在“多支”文化系统和多种文明起源子模式,交融形成以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为主体的、以黄河中游(或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一体”文化格局。这种“一元多支一体”格局,本质上趋向“一体”“一统”而又包含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既长期延续主流传统又开放包容,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与此相适应的文明起源模式可称之为“天下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26.
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微观基础,企业家是特殊的人力资本,是市场经济社会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既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主导者、推动者、实践者,又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家的竞争。河南省经济以及企业的快速发展,无不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企业家作为动力支持。“得人才者得天下”,造就一批卓越的企业家,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培育壮大河南省企业家队伍,打造和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市场经济特点、具有良好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备敬业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对于实施河南省的“人才强省战略”,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7.
明清易代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氏之论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是当时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对传统国家观的超越。通过阅读顾炎武的《日知录》,以顾炎武的“天下观”为中心,对其相关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而历久弥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文化基因。而中国“前轴心时代”和“轴心时代”的先秦元典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9.
正17世纪,或谓明清之际百余年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西方文化东渐,中土文化西被。此时期近百名来华天主教传教士或译或撰出版了数百种宣扬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书籍,自周秦以来中国士人大一统的"天下观"垮塌了,被动地接受了意大利人利马窦的《万国舆地图志》里的"世界观"。"世界"一词,虽最早为佛教用典,但被西人借用已有另一意义。传统中土的"天下"与西人的"世界"构成不同的人文品质,体现着中西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当时的中国究竟有多少人熟悉那个陌生的"世界"?至少,有一个人群  相似文献   
30.
于逢春 《中州学刊》2012,(5):139-146
由秦始皇初步拓展,由汉武帝及子孙最终奠定的"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曾对古代中国的其他地域起到过主导作用。虽然自三国以降,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在底定中国疆域的最后几轮冲刺表演中,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看客,而中原地域则经常成为表演舞台提供者,但诞生于该板块上的大一统思想、天下观理念、华夷同源谱系等,不仅为华夏族群与夷狄族群所认同,而且成为夷狄族群逐鹿中原、华夷界限移动的理论根据,进而成为统一古代中国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