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51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41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74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067篇
社会学   128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澳门近400年来的历史,产生了一个澳门土生葡人族群。19世纪就有人收集过他们的歌谣。20世纪4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批澳门全生作家,并创作和出版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诗歌和小说。本文试图从澳门土生对自身的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焦虑情结入手,探讨澳门土生文学中澳门土生的边缘心态,让人们了解在中葡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土生文学。  相似文献   
72.
本文着重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意识以及它在文学文本中的呈现。本文深入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内部去寻找“怀旧”意识产生的理论“生态环境”,并探索“诗人还乡”所要归回的“生活世界”。文艺作品中的个人性“怀旧”是一种审美活动 ,经过艺术表达之后的“怀旧”事件明显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怀旧”活动。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 ,集体性“怀旧”深刻反映了东方民族的心理—文化积淀结构。  相似文献   
73.
何光超 《云梦学刊》2005,26(3):99-101
樊川是杜牧幼年和青少年成长的地方,这里秀美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樊川情结,家庭的变故和仕途的失意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情结。在本质上,杜牧是把樊川作为他理想人格的观照,并在潜意识中把它作为人生漂泊中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从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而存在。  相似文献   
74.
75.
王笑楠 《中州学刊》2008,(3):224-226
近年来,流行歌坛刮起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使"周杰伦现象"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中国风"的盛行可以说是传统的胜出和民族心理的归复,但它又是借助流行歌曲这一最时尚、最前卫的形式.凸显出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下人们所普遍怀有的怀旧情结.从接受的角度讲,这说明流行歌曲的受众有着弥补现实痛感和渴望民族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具备一定的领悟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从创作的角度讲,它也给流行歌曲制作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6.
曹禺倾心于欧美现代派戏剧 ,但他的戏剧无论在人物形象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融入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结构及民族审美意识。这是对中外戏剧艺术的一种融汇 ,更是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77.
许多明清小说都对古都南京表现出特别的热情,从对南京各种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关注和描绘,到<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中,沉淀为一种内涵丰富、意蕴深沉的"金陵情结",以及我们对这种"情结"文化内涵的剖析,这些都为我们理解南京文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78.
朝鲜朝文人徐居正怀有非常浓厚的"归去来"情结,他将陶渊明作为人生与官场的指向标,希望在建立功勋后急流勇退,辞职回归家乡广津隐居.但是,这与以往文人官场不得志辞官归隐情况截然不同,徐居正一生深受朝鲜王朝五任国王宠信并一直担任重要官职,多次乞退未果后,身在官场的徐居正只能违背自己官场原则作诗文以"归去来"意象表达他不贪恋官场、脱离樊笼、超越世俗、追求高远的高峻人格.  相似文献   
79.
民初诗话具有浓厚的遗民情结。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相似文献   
80.
道德箴规与中国文学叙事的救赎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恶扬善的道德箴规制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民族心灵文化图景上形成一种追索历史、质问自我的叙事张力,这种拷问灵魂的理性主义取向,影响着中国文学宏大叙事的发展轨迹.对人性的挖掘,对故事结局的设置,呈现出一股基于民族心理积淀的救赎潮流.现实生活中的巨大情欲磁场,促使神道设教向人情回报位移,道德说教流于形式,其针对现实社会的救赎效果往往被汹涌的写情道俗思潮所冲蚀,受到一定范围的打压,消解了它的道德震撼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