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5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6篇 |
劳动科学 | 56篇 |
民族学 | 15篇 |
人才学 | 38篇 |
人口学 | 58篇 |
丛书文集 | 251篇 |
理论方法论 | 67篇 |
综合类 | 622篇 |
社会学 | 167篇 |
统计学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103篇 |
2014年 | 204篇 |
2013年 | 168篇 |
2012年 | 209篇 |
2011年 | 209篇 |
2010年 | 114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永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4-79
转型期,基于身份再生产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政治"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和非均衡性。这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利益导向性与空间交叉性。但是,源于因身份而形成的代际传承、制度保障乏力以及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等方面因素,这种参与在实践中面临参与不确定与参与绩效低下等多重实践困境。为此,需要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城乡统筹、系统化的导向权利型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并以"新四化"建设为契机,化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身份困难",从而为全面消解以农民工为代表的"身份政治"、循序全面实现人民主权所规导的"公民政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3.
赵排风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39-43
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有更高的政治认知和参与愿望。但由于制度内参与渠道不畅,导致制度外参与频发。提出应通过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政协制度、组织建设等,畅通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化的参与渠道,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4.
马玉堂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3):13-18
民族地区"新失业群体"问题主要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本文从"新失业群体"共有的一般特征分析了民族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现状、特征及途径,寻求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55.
56.
57.
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人格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成都城区抽样调查的结果,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人格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人格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换但更倾向于现代性的过渡型人格中.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历、传媒接触、城市经历、工作组织化程度、社会交往对其现代性人格的发展有显著影响,而家庭背景对其现代性人格的发展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8.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是一个被忽视了的群体,但是它们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和变迁过程中迫切需要给予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外出原因与行动选择的关系上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现象以及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仅用一种原因很难解释农村人口选择外出的行为,而是在不同阶段他们外出的动因是不同的,用经济理性、劳动力剩余或者普遍贫困等理论难以解释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行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外出过程中不断地建构他们外出的理由。所以要从过程或动态的角度来理解新生代农村人口外出的行动和原因,才能真正把握住这一群体特征以及他们的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59.
新生代大学生16项人格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卡特十六种人格因素”(16PF)作为测量工具 ,随机抽取广西医科大学一年级 10 0 2名 18~ 2 0岁 (均为 2 0世纪 80年代出生 )在校生对其人格状况进行调查 ,通过新生代大学生个性人格综合性比较分析后归纳出整体状况 ,探讨有针对性地对个性人格模式的改变与发展施加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文章尝试使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巨大的人口迁移流进行解释。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农村给予新生代农民工的“推力”依旧、“拉力”却越来越小;而城市给予他们的“拉力”和“推力”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大。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推拉”因素之中有一部分制度性因素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歧视造成的“推力”过大、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导致“拉力”过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我们提出两条思路,一方面,城乡户籍限制的放开是根本途径,但先决条件是解决大城市“拉力”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城市的“人口退出机制”亟待建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