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泥     
是圆明园的那一堆堆废墟断垣,还是山海关的那一片片遗垣残阶?是杨柳岸、乌篷船边的绵绵平沙,还是青纱帐、红高粱下的黝黝黑土?是小桥流水人家旁的汀南砖窑,还是漫天飘扬着信天游的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72.
本书为中国台湾学者汪荣祖以英文原版的《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并被全美研究图书馆权威期刊《选择》评为2001年度“各学科最佳学术著作”之一。本文历数,圆明园屡遭劫难,并何以成就如今之破败的残景的历史背景,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73.
赏荷圆明园     
薛雯 《北京纪事》2009,(12):69-70
早听说圆明园的荷花好。一夏日,约数好友慕名一游。谁想,竟逢第十四届荷花节,自是游人如簇。  相似文献   
74.
郑艳 《学术探索》2004,(1):101-10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首先遭到英法侵略者的共同抢掠,继而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英法联军无疑是最先抢掠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至于英国方面辩解的焚园理由:报复被俘人员在此园中遭受虐待,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相似文献   
75.
《东西南北》2012,(6):11-13
从清华大学西门左拐,沿圆明园南墙西行,有一条破败的小路穿过园子西隅向里延伸,会所就在最里面。大门十分简陋,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初大型工厂的影壁墙,有所不同的是,门口有绿装士兵站岗,宾客需出示行车证和身份证之后,才能通行。  相似文献   
76.
王伟 《领导文萃》2012,(21):69-71
英国将领戈登,咸丰十年(1860年),直接指挥了圆明园的大烧杀、大抢掠,犯下滔天罪行。同治二年(1863年),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廷成立洋枪队,不久,戈登成为洋枪队的头子,在李鸿章麾下听令。戈登与起义军激战于江浙两省,两年内参加33场战役,攻克城池数十座,其中一个大战役,历时一年半,仅费军需一百万两,人们认为这是奇功。  相似文献   
77.
河之洲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把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人请到家中,商量他退休的具体事宜。邓小平对大家说:现在看来,想要等一个多么适当的时候再退,是等不到的,每次都有一点因素说退不得。  相似文献   
78.
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之前,北京这片土地一直处于相对宁静、祥和的环境中。皇帝在这里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完全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海有多深。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极其成熟的程度,但同时也因为盲目的自信带来了无知与愚昧。清咸丰十年是北京的分水岭,因为这一年英法联军用枪炮把还在沉睡的北京惊醒了。之所以挨打,就是因为闭关政策限制了当时中国的发展。没有经济作为后盾,军事力量必然薄弱。  相似文献   
79.
"圆明园铺膜事件"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拷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和执法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立法方面,对违法建设者不仅应要求其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还应对其处以罚款;应规定环评机构①就其评价结论的内容向法律负责;应当明确公众参与的途径、程序和救济方法.在执法方面,应当着力解决一些行政主管机关"有法不依"、对某些行为主体"违法不究"、对环评机构管理不力等问题.同时,应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与我国环境法的整体完善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0.
圆明园是乾隆朝皇家园林建筑的杰作,是清代以"大总结"为特征的园林建造艺术的集中反映。乾隆帝的圆明园诗以圆明园中的景观为题,以诗序简括景观特点,以诗句、诗注描摹景观细节,再塑了圆明园风貌。同时,又因乾隆帝常年在园中居住生活并对同一景观反复吟咏,所以,乾隆帝的圆明园诗勾勒出了一些景观的历史变迁。诗作还记录了乾隆帝的园居生活,见证了乾隆帝对母亲的孝养,反映乾隆帝欲占尽天下之全景的造园理念,颇具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