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9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10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298篇
社会学   25篇
统计学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文尝试从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角度解释地区差距。文章从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角度揭示了不同地区禀赋比较优势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 ,通过估计生产函数计算了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研究发现 ,由于市场发育水平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水平尚不完善 ,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尚未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目标。在改革期间 ,物质资本的边际报酬在地区间差异较小 ,并于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走向趋同 ;而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在地区间的差异存在着扩大趋势。地区间生产要素边际报酬差异导致地区差距 ,其变化趋势与生产要素流动性和市场发育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王玉  张占斌 《东南学术》2021,(5):129-138
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但区域一体化在打破要素流动障碍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要素错配,作为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变革的数字经济崛起,能否改善区域内生产要素配置,进而推动区域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以2010-2018年中国7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一体化指标,分析数字经济与区域一体化水平的关系,并探讨生产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发现: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一体化水平有所上升,相反哈长、中原、成渝一体化水平有所下降.数字经济发展将抑制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一体化水平,但能促进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创新、环境一体化水平.生产要素配置不平衡是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群一体化关系的中介变量,但劳动力配置不平衡与资本配置不平衡的中介效应恰好相反.数字经济发展会降低劳动力要素配置不平衡,增加资本要素配置不平衡.因此,如何降低区域资本要素错配是在发展数字经济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
关于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一种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辩护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由两个要素组成。第一个要素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等于生产要素的贡献。第二个要素是:全部产品形成的收入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恰好分配完毕,没有剩余。由此,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结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剥削。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经济理论问题,围绕着其能否成立,经济学界开展了激烈的争论。本文首先介绍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两个要素的论证过程,然后进行分析并介绍各种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4.
按劳分配不是一种具体的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分配上的区别 ,不是具体分配方式而是分配结果的区别。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覆盖全社会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初次分配领域发挥作用 ,按劳分配在再分配领域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基础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宏观调控目标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25.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2000-2017年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三类粮食作物TFP进行测算,并在构建要素错配指数的基础上,对单位规模土地上投入的劳动、机械、化肥和种子等4种要素错配对粮食作物实际TFP增长率的影响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7年粮食作物的实际TFP增长率平均为2.24%,有效TFP增长率约为0.73%;狭义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要素配置效率的优化对TFP的提升作用在增强;劳动投入过度比较突出,是引发粮食生产要素配置不优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区域来看,东部地区要素错配程度相对较低,西部地区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粮食作物的实际TFP增长率对要素错配的敏感度要强于东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6.
智力劳动是产生剩余价值的重要来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从劳动力的所有权、资本及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来看,都应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对劳动力而言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相似文献   
27.
按劳分配的"劳"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劳"在涵义、产生条件、分配对象和实现形式上有着严格的区别。我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不是所有生产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也不是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8.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本文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和办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9.
在文献[1]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全经济效益系数的概念,建立了计算公式,分析了影响完全经济效益系数的因素,讨论了提高完全经济效益的一些途径,建立了完全经济效益系数变动的基本方程,讨论了生产要素系数变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0.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备受关注,但目前对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机制缺乏明确的解释。本文从互补性资产理论出发,分别探讨数据与技术、资本、劳动生产要素的结合机制。研究表明:在与技术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的加入能够帮助创新企业更有效地使用互补性资产,从而产生技术创新;在与资本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的加入降低了企业获取作为生产资源和营销资源的互补性资产的成本,从而产生成本创新;在与劳动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能够从产品设计和生产方面提升互补性资产的生成效率,从而产生流程创新。最终,数据要素在与核心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下,极大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