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71.
影片《高考1977》讲述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播在一个农场的知青群体内引起的变化,影片给人印象深刻之处反映了恢复高考在知识青年中的骚动。然而,影片对1977年恢复高考事件的历史展现过于简单,除了让人直观感受到知青群体的情感宣泄外,如果要体会1977年恢复高考事件的深刻社会意义,影片就勉为其难了。  相似文献   
72.
《源流》2011,(23):82-85
四十多年前,成千上万的青年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指引下,满怀豪情地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年那些青春年少的青年已双鬓斑白。这些珍贵的照片,记载了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记录着他们抛洒热血和美好年华的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73.
1925-1927年间,激进的革命意识影响了全国青年,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国共两党发动的"大革命"中,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这种激进的革命意识表现在他们悲愤的社会批判、激进的两性观念和热切而浪漫的革命想象中.它直接继承了五四启蒙运动中"个人解放"的精神传统,并受到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失业、压迫和社会不公正的刺激.深入探讨这种激进意识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大革命"兴起的思想脉络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74.
陈独秀与瞿秋白,这二人无疑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和那个时代许多进步知识青年一样,瞿秋白是读着陈独秀编辑的《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同时也跟党内不少年轻的共产党员一样,瞿秋白也是最早批评陈独秀的错误路线的。他们之间的地位曾经更替,路线产生分歧。但是,他们都没能挽狂澜于既倒,使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瞿秋白英年罹难,陈独秀盛年困厄,他们都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75.
在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些难忘和感人的历史事件,对我们全家来说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那就是毛泽东主席为我们题词的事情。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在1941年暑假,我的伯父王履丰同志代表陕北爱国知识青年到延安参观学习,在中央西北招待所召开的座谈会上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76.
金夷 《山西老年》2014,(11):22-22
1973年,我初中毕业。经历了"文革"洗礼,我们在学校实际并没有正儿八经上过几天课,只是因为后来的上山下乡,才有幸成为一代"知识青年"。那时,我常为自己辨认不清什么是"韭菜",什么是"麦苗"而感到羞愧,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便想着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社会大学增长点见识。  相似文献   
77.
曾经有知青这样概述在内蒙古插队的岁月:“在内蒙古牧区知青的记忆里,青春永远重叠在蒙古包上,青春等于草原。”在千万知青的记忆里,内蒙古牧区的生活,仍然是他们生命当中的一部分。时代造就了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也造就了他们的非凡人生,周秉建就是其中的一位,从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到1975年到内蒙古大学蒙古语系读书,再到后来与蒙古族歌唱家拉苏荣结为伉俪……其他大多数知青的内蒙古生涯随着返城而成为记忆的片段,而周秉建与内蒙古和蒙古族,则是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相似文献   
78.
刘安 《山西老年》2014,(3):18-18
1973年11月26日,我们26名初高中生高举红旗,唱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语录歌,手提肩扛着行李,来到了山西省石楼县君庄村。当时的老支书把我们安排在君庄村正中的一个叫"前院"的四合院中。当时正是小雪季节,雪花飘飘,给大地披上了银装。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我们大家围坐在火炉旁,聆听老书记的讲话,七嘴八舌谈论着。炉火的温暖,给我们带来了欢快的气氛,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微笑,大家期盼着新生活的开始,每个知青的心中都升腾起一份期盼,期盼着  相似文献   
79.
踏征程     
金夷 《山西老年》2012,(9):22-23
1973年9月24日,太原铁路局在体育场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欢送我们这些职工子女——城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扎根落户干革命。我作为一名才初中毕业就报名下乡插队的知青,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喜悲场面。在此之前,我已乘坐母亲所在单位的卡车在市区"游街"两三次了。当时正值太原知青上山下乡掀起新高潮的日子,我和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一样,被当作一场政治运动的宣传品,很是风光了几天。母亲所在的单位——铁路医院和太原铁路局、太原市革委会分别召开场面壮观热烈的欢送会,发给我们每人一个在当时极为时兴的草绿色挎包,上面用红漆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毛体字,还有一个脸盆,一项草帽、一块白肚毛巾上也分别留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80.
<正>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千万的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以他们血与火的青春践行着革命理想。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就是当年千万知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