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08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1426篇
劳动科学   317篇
民族学   409篇
人才学   178篇
人口学   177篇
丛书文集   1898篇
理论方法论   1248篇
综合类   9764篇
社会学   1645篇
统计学   215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320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1464篇
  2013年   1640篇
  2012年   2062篇
  2011年   1824篇
  2010年   1374篇
  2009年   1207篇
  2008年   1070篇
  2007年   551篇
  2006年   490篇
  2005年   668篇
  2004年   615篇
  2003年   533篇
  2002年   577篇
  2001年   394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伴随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以及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基层导向和实践的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尤其在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社会资本进行社区和居民两个维度三个层面的解构,打破以往单向培育的关注点,进行双向培育互构的探索,并以C社区商业街联盟为实践缩影,讨论其现实可行性,并从社会组织自主性、治理限度和治理有效性三方面对两者的培育进行风险分析,试图在社区社会组织日渐饱和的情境下探索未来社区社会组织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2.
43.
韧性与韧性治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社会触角的最末端的社区处于风险社会的第一线,需要提高社区应急治理的韧性以期为建设韧性社会应急治理体系提供基础与依托。本文以韧性治理理论为视角,以社区应急治理为切入点,关注当前我国社区应急治理面临的阻碍因素。根据韧性治理的内涵提出了五点阻碍社区应急治理韧性化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4.
王杏圆 《公关世界》2022,(17):89-90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渐得以解决后,加之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均寿命逐渐拉长,所以老年人口的比例也愈来愈大,老年保障问题逐渐突出,老年群体也备受社会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以及生活质量问题日益显现,除疾病威胁老年人健康之外,有很多的老年人出现心理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因此在社区开展老人心理健康服务,对于防治老年人心理疾病,增强老人的生活品质有着很重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5.
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是推动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对此,必须要针对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供给存在的供给主体单一、结构失衡、供给低效、供需脱节等问题,采取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流程畅通化、社会体育服务供给信息共享化及提高社会体育服务供给资源整合度等多种措施,实现社区体育服务供给“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46.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作为普惠型养老服务主体,基于多业态深度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解决社区养老“供给—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文章关注的主要问题。文章讨论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供需匹配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对浙江未来社区七彩实践的社区运营案例的分析,揭示一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枢纽结构的组织模式,以社区运营的统筹力、数智化、生活性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满足社区养老方式的供需匹配要求。核心枢纽组织的运营主体兼有市场属性和公共属性特征,成为组织模式创新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47.
“村改居”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的衍生物,其治理有效对新型城镇化以及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结构二重性理论,以L社区为例,分析留存于“村改居”社区的乡村结构的约束性与能动性,具体阐述社区行动主体如何从认知障碍到认知调适后逐渐适应社区,并利用乡村结构不断推动社区资源再造与规则重塑,以及再造的社区新结构反作用于行动主体的全过程。实现“村改居”社区乡村结构再生产的关键在于发挥行动主体的能动性,发动关键群众、提供活动平台以及利用情面规则重塑文明生活秩序与情感治理规则。  相似文献   
48.
由物质性要素、公共性要素、主体性要素和社会性要素共同构成的社区公共空间,既关联着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又赋予了城市空间建设的意义表征。楼道空间是社区公共空间的基础单元,是社区的“首位公共空间”,具有首位性、首要性和睦邻性特征,在整个社区公共空间中居于本源性、基础性的重要地位。上海市杨浦区Y社区有效运用公共空间“四大要素”的系统性机制开展“首位公共空间”治理,实现了社区实体空间之变、邻里关系之变和治理思维之变。“首位公共空间”是阐释新时代社区空间治理理论和实践有效互动的创新概念,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空间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9.
纪明国 《社区》2010,(13):23-25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繁荣街道胜利社区位于扎兰屯市区中部,社区总户数1672户,人口5054人,党员56名,居民中有297户低保户,占辖区总户数的15%。社区党支部用零距离、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社区群众多样化的需求,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全体党员及志愿者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服务蓬勃开展。如今,整个胜利社区内形成了“困有所帮,残有所助,孤有所托、老有所养”的良好社区风尚。  相似文献   
50.
周立 《社区》2014,(7):8-9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我国的社区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但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给我们的社区服务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为了让社区居民生活得更好,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推出了社区服务再造工程。这一工程的效果如何?它为黄州的社区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为此,记者采访了黄州区委书记余友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