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141篇
劳动科学   63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22篇
人口学   92篇
丛书文集   380篇
理论方法论   104篇
综合类   1122篇
社会学   308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母亲人数的初步测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对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概念进行界定后,以孩次递进人口预测方法为基础,在特定生育间隔分布假定条件下,构造独生子女及其母亲二维年龄结构分布,并对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伤残死亡独生子女母亲人数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72.
文章以模型生命表为基础,对最近3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各省份人口死亡数据进行修正,并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修正后的人口死亡水平(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表示)的时空变异进行研究,以辨明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0年中国各省份的死亡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现象,但自相关程度随时间变动有所降低;死亡水平较高或较低省份与其周围同样较高或较低省份,在空间上更多地趋于集聚而非随机分布.研究结果为引导有限的社会卫生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人群和地区可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3.
北京一名孕妇在医院临产,由于其丈夫不愿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名,导致孕妇抢救无效死亡。本文从法的作用的角度阐述了此事件产生的法律原因和提出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4.
以往关于人口历史的研究,多注重战争等人为因素对人口下降造成的直接影响,而忽视了天灾在人口的变化中起到的作用.综现西北近代百年历史,自然灾害给西北地区带来的第一恶果即严重的人口问题,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和迁徒.研究西北自然灾害与人口问题的关系是透视西北近代社会的重要窗口,为我们了解西北近代吏提供了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75.
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消极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6.
唐祖敏 《云梦学刊》2008,29(5):52-55
屈原的忧患、孤独及以对死亡的坚定选择彰显了诗人鲜明的文化个性.屈原因忧患而孤独,因孤独至极且理想破灭最终以死殉国,是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导致屈原最后选择自沉.他的死亡并非对内体生命的简单否定,而是其人格境界的终极指向;他的自沉殉节是建立在长期的人格修养基础之上的一种坚定选择,这种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77.
莫言小说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独特的景观。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是作为生命欲望的对照物而呈现的,死亡是生命的一种承诺方式,表达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喜悦,那些“美丽而庄严的死亡”启导读者领悟死亡的另一重意味。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有着死亡叙述向死悦生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78.
对死亡的关注一直是毕淑敏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与她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和20多年的医生生涯密切相关.本文从她在昆仑山上形成的死亡情结入手,沿着她创作文本中对死亡思考的轨迹,解读她对现代死亡观的构建和对死亡文化的诠释.  相似文献   
79.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有人翻译成"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关系"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互文性"诞生于1960年代,"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1].  相似文献   
80.
人类安全的本体论 人类灭绝的风险是100%,您和我将会死亡的风险也是100%。存与灭、生与死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绝对事实。生存与生活只是稍纵即逝的机会,而灭绝与死亡则是我们永恒的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