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141篇
劳动科学   64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22篇
人口学   92篇
丛书文集   380篇
理论方法论   105篇
综合类   1122篇
社会学   308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731.
二元性在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中重复出现,并且不断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复,这既是诗人创作的特色,也映射出了诗人的人格特质及敏锐的本能意识。通过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诠释普拉斯诗作的二元性发现,诗行中二元意象是诗人矛盾个性及死亡本能与生存本能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其内在矛盾张力指向生活和社会压力的情感宣泄。  相似文献   
732.
《领导决策信息》2011,(40):10-10
近年来官员非正常死亡案例多发.死因大多指向心理问题。自杀只是极端表现.更多官员遭受焦虑、抑郁、失眠、多病的折磨。许多案例和研究都证明.中国的“官心病”已相当严重.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级至部级.皆难以幸免。10月6日的《南方周末》指出,就官员的级别而言.处于“夹心”层的中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最差.由压力导致的心理枯竭程度最严重。  相似文献   
733.
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的生命、死亡的认知与体验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生命、死亡的本质特征的认知是正确的.大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是积极的.大学生对死亡的体验是低度恐惧的、中度悲伤的,是高度理性的.女大学生对生命、死亡的认识比男大学生更准确.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对死亡的恐惧显著低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734.
2月10日凌晨2点,有人传言,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泄漏毒气要爆炸,致使当地万名群众外出逃命。在逃命过程中,由于马路拥堵,发生多起事故并导致四人死亡。当地政府紧急辟谣,表示该事件纯属谣言引发的一起恐慌事件,公安机关正在全力追查造谣者。(2月11日《扬子晚报》)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居然引发群体性恐慌和骚动,最终酿成四  相似文献   
735.
邢江峰 《社区》2011,(17):44
江西读者李某来信咨询:我的朋友于某于2010年12月19日向我借取现金50万元用于经营公司,并出具了借条,且承诺于2011年5月之前偿还完毕。但2011年3月,于某因驾驶摩托车与汽车相撞发生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后死亡。此次事故后,于某的父亲获得死亡赔偿金64.9万余元。请问,我能否要求于某的父亲用于某的死亡赔偿金来偿还我的款项?  相似文献   
736.
认知隐语理论认为,隐语不是修辞现象,而是认知现象,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并具有心理性、委婉性和文化性的特征。通过对德汉死亡隐喻的语用分析,可以看出德汉死亡隐喻分别使用各自不同的目标域影射来源域。分析结果显示,德汉死亡隐喻体现出两个民族“恶死、乐生”的基本死亡观,并凸显出宗教文化、社会等级以及价值观念三大因素在中德死亡观中的不同权重,是中德文化心理图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737.
中国基督教文学主要通过融通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精神,于耶稣之死和自然律动两个向度来探寻死亡与生命的辩证关系。用"爱"超越死亡,"爱"是生命的牵引力。这种神性写作在当下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738.
1918年到1919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流感,在全球造成约10亿人感染,夺去约4000万人的生命(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多。  相似文献   
739.
余华小说完全背离了传统文学对死亡意识的阐释,他调动思维的超常想象与直觉体验,开拓死亡过程及死亡来临前后的艺术空间,对死亡过程进行创意性描写,诱发对死亡的客观命运的探询以及死亡意向的捕捉与死亡艺术的美学呈现,死亡成为一次具有革新意义的本体呈现。但是,在残忍的暴戾的死亡和随意放逐生命的背后,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家悲悯人生苦难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740.
残雪小说的特色是其超越日常生活的羁绊探问存在的真理的能力。其中,人物的孤独是作者在理性关照之下对现代人体验到的情绪状态的摹写,体验到孤独是人物迈向本真的自由存在的第一步。追寻与沉思则是人物从内外两个层面展开的对存在的探询之路。死亡是存在的本质,生存是死亡的一种可能性。残雪文本在多个侧面支撑起一个关于人的在世生存的多棱镜,其中处处充满了生存的悖论和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