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141篇
劳动科学   64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22篇
人口学   92篇
丛书文集   380篇
理论方法论   105篇
综合类   1122篇
社会学   308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91.
人应当享有死亡的权利。本文从死亡权所赖以存在的理论依托和宪法根据入手 ,对死亡权的特点与我国死亡权的立法设计做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92.
大凡谈论死亡都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回避忌讳谈论死亡,总想远远的逃离死亡,于是谈死色变,生怕一语成谶。然而宇宙万物,哪个生命能逃脱回到零,回到来处?对于世俗之人来说,人生最大的事莫过于自身死亡之事了,它是人类一切激情欲望内驱力创造力的发端,也是人间一切不公邪恶的肇源地。生死大于天。因而古今中外那些先哲、先圣,那些文人墨客在谈论人生无法回避的生死问题时,无不表现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死亡对话不像花前月下漫步时向情侣倾吐爱意那样轻松和愉悦,与死亡对话,意味着与死神亲近,并与它同行。…  相似文献   
793.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实验各种独特的写作技巧的首次成功尝试。尽管小说人物貌似不相干,结构松散,但是克拉丽莎与塞普蒂莫斯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语言,他们各自的内心独白如同相互在镜中的影像。通过反衬与对照,他们对于生死的律动的意识之流穿越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他们从某些方面相互牵连,无法分割,从而证明他们事实上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794.
在充斥着后现代语境的今天 ,蒋韵以她的“落伍”和“落寞”的叙事隐匿在喧哗下面。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 ,展示着个人和历史、个人和世俗的冲突。流离失所的孤独 ,与诗情错过的尴尬 ,成了他们的宿命。作为一名女性作家 ,蒋韵更深刻地描写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处境 ,表现她们追求和命运的错位。在蒋韵的小说中 ,死亡是出现最多的场景 ,也是生命的极致。通过一个个死亡 ,蒋韵向我们传达她对生命的体味和个人在生活中存在的荒谬。  相似文献   
795.
《社会学家茶座》2006,(3):159-160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最近刊载Jacob Weisherg的文章说,有些病源于贫穷,比如肺结核、疟疾和艾滋病;有些病是因为生活富足,比如肺癌、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还有一些危险则来自极度富裕,比如打马球时从马上摔下来,快艇翻了个底朝天,或者在喜马拉雅山脉探险之旅中死于高山病。本周,华盛顿地区的报业巨头菲利普·梅里尔被认定为溺水身亡,让人们认清了上述说法。这位72岁的老人独自一人驾驶着41英尺长的帆船出海航行,也许没有带救生衣,结果消失在切萨皮克海湾。  相似文献   
796.
爱情、死亡与革命--论苏曼殊小说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曼殊的小说中普遍的自杀现象谈起,试图对晚清革命志士的心理做一次解析,因为苏曼殊的思想气质最能代表当时的革命者。他们只能以传统文化涵养的传统人格来应对需要新的现代人格来支持的中国现代化的责任,虽然他们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新的思想现念,然而还不足以建立现代文明的精神资源。这个任务有待于新文化运动来完成。  相似文献   
797.
死亡是文学的三原色之一,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对死亡的探寻尤其体现出作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鲁迅是“五四”时期开创先锋的大师,余华则是带有世纪末意识的先锋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人物死亡的独特方式及对死亡意义的不同开掘、人物死亡场面的独特观察与叙述等方面的不同,使鲁迅、余华小说中的“死亡”呈现出不同的意蕴。  相似文献   
798.
小说<寒夜>的男主人公汪文宣身上,"恋母情结"极为突出.本文从汪文宣的三重人格:遵循单纯的快乐原则的本我、介于性本能与道德束缚之间的自我与代表道德戒律的超我出发,对其自卑感、死亡本能与其单亲家庭的生存方式、母亲的教育方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恋母情结"的内、外根源.  相似文献   
799.
东西方文化与艺术,具有相似的死亡哲学和死亡美学的观念。作为人类克服死亡的精神工具之一———艺术,它体现了人类对于死亡的诗意思考和审美表现,为精神超越死亡提供了一个神秘而富于魅力的场所。与此相关,在艺术空间里,死亡意象呈现出理性与情感、知识与信仰的对峙与和解,为人类寻找一条通向永恒的审美境界的路径。  相似文献   
800.
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