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美丽”对于女人来说是神圣的,没有哪个女人不喜欢美丽。她们走进美容店,想方设法把美丽留住。从美容店里出来的女人,面容可以红润,形象可以年轻,可是这种美丽只是短暂的,美一时,不会美一世。那么,有没有让女人永久美丽的秘诀呢?有,那就是“书”。书,是女人最耐久的化妆品,也是女人永不过时的时装,它可以让女人更加“美丽”。“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罗曼·罗兰语)。”当一个女人整天沉浸在书的芳香、书的快乐当中不知道何为“叹息”的时候,她又怎么会不美丽呢?这样的女人也许相貌平平,  相似文献   
22.
罗兰45岁时创办了美国快乐公司。1984年,她和丈夫参加了一个殖民地威廉斯堡举行的传统活动,并沉浸在当年殖民地的氛围中。圣诞节前,她想给8岁和10岁的两个侄女买个既漂亮又有内涵的玩具娃娃作为礼物。但市场上没有她想要的那种娃娃,一个灵感便瞬间在脑海里诞生了:为9岁的女孩子制作一套讲述不同历  相似文献   
23.
随着学术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政治话语的逐渐退席,罗大冈等老一辈学者在学术研究上那些具有一定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的成果日益被边缘化。应该立足新时期语境,重新清理罗大冈的学术思想,以探讨罗大冈在超现实主义和罗曼.罗兰研究以及法国文学翻译等方面的得失问题。  相似文献   
24.
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罗兰对音乐、绘画和诗歌都有着特别的爱好。这种爱好在其创作艺术风格方面表现为:音乐美、绘画美和诗意美。从罗兰的艺术创作风格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在文学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领域中一种艺术可以通过对其他艺术的“借用”,达到增强这种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5.
《紫罗兰》"时尚叙事"审美和日常生活难以分割,现代性的理论和上海现代化进程为《紫罗兰》时尚叙事理念和日常生活哲学的并行创造了现实的社会环境和客观的生存条件。1925年到1930年代,上海主体文化最明显的特征是"现代性"在上海本土的多元、异质化的演绎。在"时尚叙事"的诸多手段中,报刊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形态(载体和媒介)之一,地位尤为重要。时尚期刊中的佼佼者《紫罗兰》杂志,通过其作品内容的适当安排和各类时尚信息的巧妙编辑,形式多样地表述和展示上海主体文化,从而凸显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26.
昨日神话     
罗兰·巴特发现今日神话是隐藏于大众文化中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文中的昨日神话指主导了中国古代思想界几千年的儒家仁学价值体系,其核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香草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最能体现昨日神话在中国的存在性和渗透性。  相似文献   
27.
1925—1930年代上海主体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应该是"现代性"在上海的本土化演绎。报刊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形态(载体和媒介)之一,在传承城市文化中地位尤为重要。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紫罗兰》是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都市时尚期刊中的佼佼者,这份杂志通过其作品内容的创作和人物塑造,叙述并展示了上海主体文化的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28.
指出罗曼.罗兰将自己对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理解,本人的全部经历、学识与见解,包括自身在精神领域里进行反抗的体验,都统统赋予心爱的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克利斯朵夫是作者心目中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幻想通过文学艺术或其他精神感化方式,培养一批优秀分子,从而改变社会黑暗的现状。为了实现这种理想,他进行了顽强的个人奋斗,随着生命的演进,最后"他战斗完了,筋疲力尽",在上帝的怀抱中找到自己的归宿,进入爱与恨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29.
罗兰·巴尔特将他的《明室》称作一种“摄影的现象学”,但称自己的现象学是无拘无束的。从巴尔特对海德格尔的引用、在《恋人絮语》和《明室》中的现象学实践出发,本文试图追溯巴尔特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欧陆现象学的关系和源流,探索巴尔特现象学理论的组成以及巴尔特晚年试图运用现象学所要达成的理论目标:一种属于他私人的,“谈论欲望和哀伤”的文学现象学。作为他晚年排遣情感苦闷时重要的精神寄托,他将现象学体验归结为一种纯粹个人的情感体验,目的也并非走向真实和澄明,而是沉湎于以文学和摄影为代表的“想象界”,寻找一种“完全的主体性”,“为主体性提供严格的辩护”。  相似文献   
30.
刘蜀贝 《晋阳学刊》2005,(2):119-122
与许多伟大的文学巨匠和思想家一样,罗曼·罗兰及其精神酝酿和生成于当代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汇点上,在他的周围都站立着许多思想精英。罗曼·罗兰与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交往,彼此影响,并在“纵”、“横”交错的思想网络中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