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6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417篇
社会学   7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西部世界》提供了一种让人类认识自身的情境,即对照与真人无限接近的仿生人,反思人之为人的本质与世界的终极意义,但这只是一个哲学的迷宫。剧中所表现的对人工智能科技的忧虑,与其说支持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不如说是围绕自我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将以心灵为关键词的哲学话语的危机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32.
中国先秦儒家哲学发起的"人禽之辨"尽管与西方中世纪宗教哲学发起的"人神之辨"很不相同,但目的都在于认识人自己。在当今信息时代,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认识人自己这一哲学的最高主题复杂起来,使得人的机器化问题转换成为机器的人化问题,从而深刻地凸显了人何以为人的问题。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自我意识,而不是道德。禽兽本没有自我意识,因此也就没有善恶观念,道德是衡量人的善与恶的区别所在。从自我意识出发,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禽之辨",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机之辨"。  相似文献   
33.
阿尔都塞“断裂”说批判──兼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都塞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为界,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划分为“哲学”和“科学”两大阶段,是有见地的。但是,阿尔都塞描述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两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意识形态”。哲学是“意识形态”,因而,“哲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其“史前时期的错误”,只有“科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第二,他认为,这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因而,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导致他的科学发现,而是恰恰相反,马克思必须“抛弃它的史前时期的错误”,必须“同…  相似文献   
34.
简.斯迈利的《一千英亩》的故事框架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但表现的却是不一样的主题和意义。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吉妮与三位男性的情感纠葛,揭示出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抑和紧闭,同时通过对吉妮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反叛的描写,表达了新一代美国女性要求摆脱传统束缚、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心声。  相似文献   
35.
《潮骚》是三岛由纪夫描写唯美爱情故事的代表作。通过从叙事学角度对作品空间构造的分析可以看到,神社、灯塔分别以新治和初江为表象,具有对内与外的象征意义,同时体现出歌岛这个封闭空间的相对性。立体空间结构及若干对立关系的塑造和叙事视角的多角度转换使故事情节生动充实,既体现了作者对甜蜜爱情的赞美,也展示了故事深层所蕴含的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三岛对理想之乡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相似文献   
36.
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从地域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和难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能够自主掌握自己命运的民族才会在"历史中"创造历史。在人类"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下,思考当代人与社会发展问题不仅是为了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任务,更应作为中国人掌握自己的生存命运和实现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我国以"科学发展"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题,也深刻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现实要求与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7.
自由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伦理学中关乎人的道德的核心话题。叔本华对"自由"的诠释建立在他的"意志本体论"基础之上,并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倾向。他的"自由"只是意志的自由,只有在"自由"的境地里才能把握意志本体。他的"自由意志"也已超出纯粹伦理学的意域,而贯穿于整个体系。其哲学的悲剧性在此凸现为他提出的"自由意志",其真正意义上是消极悲观的。叔本华最终为人生指明了一条取消意志,实现所谓"自由"的涅磐之路。本文将试图沿着叔本华自己的思路,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自由意志",来把握其哲学的真正内涵,及其影响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8.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我曾以灵魂、实体、主体、此在等诸多形态出现过。自我概念哲学演变的内在机制在于它是由古代哲学的自然反思即自我与自然的混沌状态发展到近代哲学的内外反思即主、客二分状态。到了现代哲学阶段研究自我概念的思路转换,一方面开始从理智的直觉转换为体悟的直觉,另一方面则开始从异化的、分裂的自我转换为统一的自我。哲学对“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哲学的人学性质日益凸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39.
马克思指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黑格尔的圣经。《精神现象学》不仅是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文本来源;《精神现象学》描述的世界历史与中国哲学也有密切的相关性。当今的中国哲学界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哲学的对话和交流,《精神现象学》无疑是中西马对话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栏目的四篇文章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认识论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角度,探讨《精神现象学》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启迪,以期推动对这部重要经典的深入研究,以及共同文本基础上的哲学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40.
正义作为人类的价值观念,本身就是人类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意识,还是并且主要是人类对自身的意识。正义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而是人类在自我意识产生后的结果。人类意识的多样性决定了正义观的广泛性。人类的自我意识包括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人类集体的自我意识,正义是二者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对于正义的自我意识经由法律来外化,通过法律来维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