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3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151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79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
罗家伦、蒋廷黻在留美时代就已初步形成"科学的史学"的基本观念,回国后分别在东南大学和南开大学通过中国近代史研究来推动"新史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二人聚首清华联手缔造新史学的策源地。蒋廷黻在其任内正式建成了世界级史学团队,这一团队不仅完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且以一批实力派学人,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在此进程中,其学术形态也经历了繁覆的嬗变。此学术共同体的演进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成长的典型缩影,亦高度浓缩了同期中国政治文化生态的蜕变。  相似文献   
12.
林建勇 《领导文萃》2012,(20):86-90
这一枪如果打准了,中国近代史就要改写这一枪,响在中国的领土上,差点被击中的人是一位有名的中国人。1876年6月24日,在英国船长勒莫提·拉普利曼达吉的指挥下,一帮英国水手驾驶着一艘英造"阿尔法"级和一艘"伽马"级军舰,经过近三个月的海上航行,抵达中国天津大沽口海港,等待购买者大清帝国的验收。11月27日,虽寒风凛冽,但云淡  相似文献   
13.
陈珊珊 《决策》2012,(5):80-81
肯尼迪执政仅1037天,却给美国带来了近代史上少见的时间长、势头猛的经济发展。他是靠什么打开局面的呢?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4,(21):131-132
正《王国维与民国政治》周言著九州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悲剧性人物,他的悲剧部分源自其个性,部分源自他所身处的清末民初的"转型时代"。本书主要讲述了置身于"转型时代",王国维如何自处,如何应对,如何选择,如何进退,如何从"学术"走向了"社会",最终成为与1949年之后的与陈寅恪交相辉映的人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书作者从国学大师王国维身后,别具匠心地梳理了许多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脉络和史料,极大弥补了"王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朱维铮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月3月10日15时52分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76岁。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从新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即把中国近代史放进整个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史中,以此为视角,认为中国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即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华民族在各层次上实现近代转型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华民族走向自觉联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刘大年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回望他的一生学术历程,关注现实、服务政治是其史学研究的主要动力,以史论政、援政入史构成刘大年史学著述最突出特色。刘大年的史学研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比他早或比他晚的,大概都没有像他那样把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那么明朗、那么紧密地联在一起的。刘大年史学堪称成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赵丽媛 《北方论丛》2018,(2):111-114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绵延不断。至18世纪英国完成产业革命前,中华文化及文明盛行于西方长久不衰。然而,于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文化渐次形成一定的痼疾,如文化上的故步自封,精神上的不思进取,思想上的墨守成规,导致中华文化渐渐落后于西方文化进程,这些致命缺陷终于使古老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落败,文化自信遭遇动摇。历经器物、制度变革国家依旧寻不到复兴道路,于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精英将国家复兴的出路锁定在对中华文化的重新构建上,由此形成众多迥异的中西学观。然而,种种文化争论皆有缺陷,文人政客对中华文化的矫枉过正成为动摇中华自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西方先进的经济科技优势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上的压力,对我国形成强大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20.
对史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是史学争鸣中的核心理论问题,同时也是近代史学界探索自身发展道路,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过程中,史学理论体系的探索对近代史学流派、史学批判意识等方面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近代史学理论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完善,进而对近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