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春秋初“信”为祝史职守之“道”。春秋末老子、孔子共同开启中国哲学“信”范畴的历史篇章。“信”范畴在道家有一个从“无为之信”到“逍遥之信”的演变,在儒家则有一个从“仁信”到“诚信”的演变。老子“无为之信”作为一种言说道德,以“言由乎道”或“言法自然”为本质特征;庄子将老子政治哲学的“无为之信”发展为处世哲学的“逍遥之信”。但两者均以“守中”“不辩”为共性特征。孔子之“信”属于“仁”范畴,为“仁爱之信”,其以“言必信”为体、“言不必信”为用,具有“信”的经常性与权变性辩证统一的特点,更以其立基于“智”的特点,与排斥“智”的道家老庄之“信”形成根本区别,又别于以“诚”为“天之道”的孟子之“信”和继承并发展了孟子“诚道”思想的荀子之“信”。孟子之“信”属于“诚”范畴,为“诚意之信”,是“仁”“义”“礼”“智”的共同根据。荀子之“信”作为具体表现“诚”的“信”,与“忠”处在同一层次,具有“诚意之信”与“实言之信”双重意义。虽然和孔子一样以“信”作为言说道德,但荀子更以“诚意之信”作为手工职业道德,是其区别于孔孟之“信”的一大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42.
王充闾的新作《逍遥游·庄子传》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之一,是重大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这部庄子传记文字优美,诗性知性理性俱在,结构创新,独特的扇形结构完美勾勒出传主的精神图谱;兼具文学审美诗意与学术气质,文学性与学术性浑然统一,是学术见悟的文学式表达;充闾先生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和一个遥远时代的平民知识分子进行旷世对话,他的历史观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逍遥穿行、对话的大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3.
《庄子·天下》篇论庄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为会归,"独"是庄学一个极重要概念。道体是一种近乎西方哲学"存在"的中国古典表达,绝对独立性、不可分性、无偶对性是道体内在规定性,这是道体之独;庄子道论是一种生命境界,因此对道的体悟也是一种生命独体的自我体验而不能于外有征,这是体道之独。独意味着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存在者的独异价值,这关乎庄子齐物的玄旨;而当生命在剥落掉一切外在功名之后,只剩下生命的独体,逍遥即以此而可能。庄子对独立道体的信念最终高扬起独立之人格和自由之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士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4.
庄子逍遥思想从自由的角度来阐述人的存在价值,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达到无待,洒脱的境界,打破了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束缚。逍遥思想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心养"的新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5.
诗人何以“居”?——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然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并对“居”的文化渊源进行梳理,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学界尚缺阐述。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是以形成“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相似文献   
146.
张衡的《归田赋》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被看作是从“京都大赋之极轨”向“抒情小赋之杰思”转变的一个重要坐标。《归田赋》对研究张衡的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在这篇赋中,张衡思想中的庄骚合流倾向逐渐清晰,并表现为对“逍遥”之境的追求。“逍遥”的审美观念出自庄子,但在张衡身上成为一种个人化的追求。《归田赋》可以看作张衡对“逍遥”理想理解和追求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147.
邓晓芒 《中州学刊》2022,(3):101-111+2
向秀的《庄子注》与他以前众多注者的解释大不相同,尤其是对《逍遥游》的注解被人视为“逍遥新义”,但其实向注更切合庄子的本意,应看作“逍遥真义”,即取消“大”与“小”的绝对划分,不是脱离世俗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而是就在渺小的世俗生活中也可以逍遥和“成圣”。为做到这一点,向秀对老庄的实践模型作了深化和改进,不仅明确用“无为论”解释了“贵无论”,更是将“无为论”中隐含的“无心论”置于核心地位,解决了“无为”和“有为”的矛盾,避免了“为无为”的悖论。以这种彻底的贵无论立场,向秀既不同意嵇康那种刻意养生的生活态度,当然更不会服从儒家名教的束缚,但却无意中放弃了对名教的批判性,为郭象和裴頠向儒家妥协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8.
余华  梁小康 《船山学刊》2005,(2):99-102
庄子的逍遥理论是其所谋求的人生痛苦解脱之道。庄子在其所全心信奉的儒家理想破灭之后,陷入了困境而又无力摆脱;为求得解脱,他在痛苦中思考、探索,最终接受了老子的大道学说,建立了以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理论,从而由救世走向逍遥,完成了思想上的痛苦转变。  相似文献   
149.
钱毅 《殷都学刊》2005,(4):107-108
在先秦典籍中,《庄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汇资料,也为后人解读此书带来了不少困难。长期以来,人们对其中的“逍遥”、“大方”、“迳庭”等词语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偏差,需要进一步澄清。《庄子》中“逍遥”、“大方”、“迳庭”三个词语分别应作“无事”、“大国”、“偏激”来理解。  相似文献   
150.
庄子的逍遥自成一说,是庄子哲学的一种人生境界。庄子本人以此描述了一副行云流水自由无拘的图景。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四个方面细致地多角度探讨《庄子》中的逍遥之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庄子哲学的思想精髓,对人类在社会高度物质化今天的精神自由追求,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