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史婷 《现代妇女》2013,(10):217-218
本文通过对庄子超越精神的逐层分析,旨在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内核,并再发掘庄子超越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人从封闭的心灵中超拔出来,培养一个开放的心灵.  相似文献   
82.
80年代中后期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悄然显影 ,一方面暗合了转型时代的精神状况与文学流变 ,另一方面使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打上了本土胎记 ,形成了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典型的文学表征 :1 .消解精神 ,反主流姿态与渎神的狂欢 ;2 .世俗化、市民化的追求与个人化的书写方式 ;3.零散化与不确定性 ;4.反语言的游戏。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相遇 ,标志一种划时代的审美转向 ,体现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以及与西方文学 (文化 )对话的必然性和危险性。  相似文献   
83.
《江海纵横》2005,(6):30-31
中国的反贪风暴愈刮愈烈,即使是远在西方也能感受到强劲的态势。问题是,随着北京当局反腐力度的增压,贪官的脚步似乎也在加快。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在反贪风暴中落马的官员越来越多,涉案官员的级别越来越高,贪官挟款外逃的事例越来越频密。但是外逃的贪官究竟有多少?中国每年有多少黑金外流?有关评估并不确切。至于贪官及其子女在海外的生活形态,国内民众更是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84.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本文首先对"逍遥"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了"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可谓"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这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5.
"即色论"的本质是不灭假色.在支遁看来"色不自色,虽色而空",缘来即来,缘去即灭,但另一方面"色复异空"、"非色灭空",色相又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因缘不曾散去,它们的存在就不是空寂."物物而不物于物"是支遁"新逍遥学说"最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完全是以"即色论"思想为基础的"虽色而空",故"不物于物";"色复异空",故又需"物物"(以物为物).东晋孙绰云"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居官"、"处事"是官官、事事,也即"物物"的表现,"无官官之事"、"无事事之心"是不官于官、不事于事,也即"不物于物"的表现.支遁的"新逍遥学说"对当时士人的影响之大,由此不难得知.  相似文献   
86.
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庄子》内七篇中 ,《逍遥游》是极为重要的一篇。但前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玄学“各适其性”之思想解释 ;二是用佛、老的“空无”思想理解 ;其三是用儒家思想解释 ,认为体现了“自在快适”的人生境界。这些解释表现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的理解以及与庄子本意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 ,一是由庄子独特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和在庄子思想中存在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造成的 ;二是因为解释主体所处时代及主体因素的不同 ,导致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理解的差异。所以 ,比较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理解 ,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思想的发展及存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87.
西方的自由是人的一种权力,而庄子的思想则强调一种精神回归自然的和乐自得的状态。庄子的自由思想是从现实社会出发,经过形体的安顺,知识的摒弃,德的内充,最终到达逍遥的精神境界。庄子主张安命无为,用“心斋”、“坐忘”等方法进行心的剥离。他对世界采取一种无心无情的态度,摆脱包括“我”在内的一切物的束缚,从而达到无功无名无我的精神境界,让心灵游于“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  相似文献   
88.
林语堂与公安三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与公安三袁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他对他们推崇备至、承续甚多,亦可称林语堂是三袁“灵魂的转世”。林语堂受三袁影响最大的是性灵、悲剧感和逍遥精神,这对林语堂的文学人生至关重要。不过,在现代意识与宗教情怀等方面,林语堂与三袁明显不同,这里既有超越又有局限。  相似文献   
89.
精神自由的艰难追索与尘世超越的逍遥理想 ,是一部《庄子》的真魂。本文试图从“灵肉两分”入手 ,揭破“身的解脱与心的希冀”缘自“体道求真与天人合一”的心理、精神、思想依据及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的功夫序列 ,分析了《庄子》作为彻底理性批判主义者的感性色彩与诗家情怀 ,揭示其“安”与“不安”、“顺”与“破”、“无为”与“有为”、自由中的不自由及不自由中的自由所据的割裂社会历史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矛盾症结 ,发掘了其哲学运思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90.
沈从文与道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边城》到《长河》,沈从文完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转变,这可以从其审美“功利主义”文学观中得到解释。而老庄诗学的悖论,直接导致了沈从文小说写作中的叙事方式与理性归趋方面的矛盾。沈从文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资源正是老庄道家文化,而道家相对主义的评价立场却削弱了沈从文小说应具的国民性批判力度。沈从文构建的湘西边城世界,充溢了和谐自由的人性赞歌,体现了道家式的自然逍遥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