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春 《决策探索》2010,(1):72-73
2009年12月3日,64岁的王鸿举辞去了重庆市市长一职,当天的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他的辞职请求被通过,接替他的,是已做了他副手多年的浙江人黄奇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政治文化环境的荒漠化巨变使《骆驼草》周刊问世。作为当时北京唯一一份综合性文艺期刊,《骆驼草》周刊是一份富于自由主义气息的刊物。《骆驼草》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淡化《语丝》时期的凌厉,归隐书斋,专注于草木虫鱼式的趣味闲谈,不仅实践了他们"自我性灵的自由抒写"的文学观念,还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转向提供了契机。《骆驼草》周刊远避当时文坛的政治化与商业化,以个人性情的抒写为艺术之根本,从中西文化传统中寻求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对国民大众进行常识启蒙,以实现他们的自由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3.
笑话     
不写博客,但常去看博客,喜欢在博客网搜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哪篇文章又被人转帖了?或者,哪个朋友又在闲谈中提到了我——朋友们大多有博客。  相似文献   
14.
闲谈     
圆珠笔横格激光器 创意点: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想在白纸上写一行行整齐的文章,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可是。有时候我们又必须在白纸上写东西。这时该怎么办呢?那么你就可以用用这款圆珠笔了。此款圆珠笔的笔帽旁有一个激光头,可以发射出信纸一样的横格,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这横格上写很整齐的字了。当你写完之后,将笔帽移开,这样就相当于你在白纸上写出了一行行整齐的文字了。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现代作家林语堂的作品与思想逐渐被广泛接受与传播,林语堂研究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在众多研究者中,王兆胜的林语堂研究标新立异、自成一家。在王兆胜的林语堂散文研究中,论者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照,深入阐释了林语堂散文的"闲谈体"风格,挖掘出"性灵"文学思想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进而全面而独特地把握住了整个林语堂散文的文体特质与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16.
矮子找工作 一男子由于个子矮.始终找不到工作! 某日,男子回家兴奋地对老婆说:“我找到工作了!”老婆大喜,问道:“太好了,什么工作?” 男子说:“售楼!老板说我往房间一站,房子看起来就大了很多!”  相似文献   
17.
刘波 《现代交际》2004,(6):9-10
当你和一个陌生人坐在一起,或把你放入一群陌生人中间的时候,你是否会始终一言不发?也许你回答:当然不会,我能和他们聊得很好。那么你一定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如果你回答:是。那么我猜有三个原因使你这样做:一,为了显示你的个性与众不同,也就是现在流行的“酷”;二,极度内向,在与人交流上有心理障碍;三,想和别人交谈,但总是找不到话题。  相似文献   
18.
施萍  唐冰 《云梦学刊》2003,24(2):65-68
和谐,是林语堂追求的文学境界。在文体上,他提倡闲谈体,要求抒写性灵,打破作文法对内容的束缚,使用雅健自然的语录体,追求形式与内容的谐调统一;在人物造型上,他追求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和谐。林语堂的这种美学理想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来自林语堂融通中西文化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因为和谐不仅是一种美学风格,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他对人文主义“上帝”的信仰,消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也消解了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焦虑与困惑,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从而达到了“水连天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上星期遇到一位年轻社工,闲谈间她让我介绍几本工作用的参考书。这让我想起间或有些朋友也有相似的要求,所以想不妨在这里稍为分享一下。下面建议的书目只是我读过不多的书中的几本,涉猎面非常狭窄,谈得也比较随意,没有权威性。建议的对象也主要针对年轻社工或社工学生。而且,这些书都是在内地出版的。  相似文献   
20.
王振忠 《学术月刊》2022,(5):183-205
域外汉籍是推进东亚海域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收藏的《琼浦闲谈》,是一册迄今尚未受到学界关注的珍稀抄本。该书成于唐通事之手,生动地状摹了18世纪的中日贸易与长崎社会实态。研究发现:《琼浦闲谈》所述具有特别的史料价值,由此应充分重视活跃于长崎的福州府属人群之乡土背景。具体说来,江户时代在长崎的不同人群之信仰彼此交融,既有中国人对日本神明之借用,又有中国各类信仰崇拜移植日本的更多例子。除了人们习知的儒家圣堂(孔庙)、妈祖信仰、佛教黄檗文化之外,道教系统之“九使”信仰在长崎的影响亦值得特别关注-“九使”由原乡福清的荒洞蟒神到东亚海域史上舍生取义之林姓神明,“九使”信仰从福州府属庶民之“九使诞”俗以及府城倡门邪神崇拜再到融入长崎盛大的诹访神事活动,其间的嬗变轨迹,彰显了东亚海域跨文化风俗传播的复杂性与丰富内涵。透过对福州府土神“九使”与长崎诹访神社信仰之渊源等的分析,可以管窥传统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