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71篇
劳动科学   26篇
民族学   104篇
人才学   52篇
人口学   25篇
丛书文集   523篇
理论方法论   93篇
综合类   1390篇
社会学   200篇
统计学   4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112.
从文献学的角度入手,对收录于《丹珠尔》和法藏敦煌藏、汉文献以及英藏敦煌藏文文献中的四种不同版本的声明学论著《八转声颂》的来源、撰写时间、译者,以及藏文字体、字数、字符、语法、内容、举例形式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藏译本《八转声颂》是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著名译师杰·奇珠所译,汉译本《八转声颂》是吐蕃时期的著名译师郭法成由梵文译就。此外,《八转声颂》在不同时期的译出,可视为藏语语法学的理论来源于梵文语法学的一个例证来看待。从该论著的语法、举例形式来看,可以肯定当时藏族学者的写作习惯受到天竺班智达的影响。《八转声颂》作为最早专门讲述八格的一部论著,除了其内容上的重要意义外,对于藏语语法学发展史来说也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3.
贺生群 《唐都学刊》2011,27(6):55-5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三种形态:实践论历史观——生产论历史观———社会论历史观。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阶段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形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14.
李雪 《东西南北》2010,(10):61-61
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那时我们都还是十五六岁的孩子。那是个春天,草儿刚刚被融雪洗出它们嫩嫩的芽尖,一群一群的燕子刚刚从遥远的南方迢迢地回到我们村庄的檐下,校园里的树上刚刚冒出一簇簇鸟舌一样的叶羽。  相似文献   
115.
李健 《办公室业务》2010,(10):25-2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区域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变为发展环境的竞争。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洼地效应”。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集,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连锁效应”,能使投资者成为区域投资环境的宣传者。  相似文献   
116.
本文分析评价了斯诺的“两种文化”观,考察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和沟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7.
晏辉 《社会科学战线》2024,(7):1-14+281
人的劳动、交往和生活需要的技术,原本是为着人的终极目的而被制作出来的。这个终极目的就是元哲学意义上的使人成为人、实现人,就是实践哲学意义上的追求整体性的好生活。在现代性场域之下,技术似乎拥有了本体论的性质,技术可以分解一切又可以合成一切的神奇功效,更强化了这一性质。于是,技术是神话还是悲歌的追问便以悲喜交加的方式提了出来。当技术万能的独断论幻象完全占据了人的意识和意志的时候,由欲望推动的技术的狂飙运动就会使人完全忘记了技术尚有危险和风险的一面。追问和追寻现代技术的根据与理由是理性反思和批判技术之价值二重性的过程。根据和理由并不源出于技术自身,因为技术不是实体,技术是立于人这个能思的主体之上的,是技术的创造者、支配者和运用者的思考、意志与行动自身及其外化。根据无需辩护,只需被澄明,体现的是自明性;理由需要辩护,需要证明,体现的是合理性。技术的是、所是和应是,虽是在技术的创造和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却是在行动者的意志与行动中产生的。基于对技术之根据和理由的沉思而来的责任归属就在创造者、支配者和运用者三个主体之间展开。只有将基于善良意志之上的自律和源自外在苛责的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技术才能真正成为实现终极之善的手段之善。  相似文献   
118.
119.
120.
古域西藏     
《中文信息》2004,(9):91-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