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61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71篇 |
劳动科学 | 26篇 |
民族学 | 104篇 |
人才学 | 52篇 |
人口学 | 25篇 |
丛书文集 | 523篇 |
理论方法论 | 93篇 |
综合类 | 1390篇 |
社会学 | 200篇 |
统计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220篇 |
2013年 | 204篇 |
2012年 | 198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169篇 |
2009年 | 174篇 |
2008年 | 211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132篇 |
2005年 | 116篇 |
2004年 | 77篇 |
2003年 | 88篇 |
2002年 | 93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112.
从文献学的角度入手,对收录于《丹珠尔》和法藏敦煌藏、汉文献以及英藏敦煌藏文文献中的四种不同版本的声明学论著《八转声颂》的来源、撰写时间、译者,以及藏文字体、字数、字符、语法、内容、举例形式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藏译本《八转声颂》是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著名译师杰·奇珠所译,汉译本《八转声颂》是吐蕃时期的著名译师郭法成由梵文译就。此外,《八转声颂》在不同时期的译出,可视为藏语语法学的理论来源于梵文语法学的一个例证来看待。从该论著的语法、举例形式来看,可以肯定当时藏族学者的写作习惯受到天竺班智达的影响。《八转声颂》作为最早专门讲述八格的一部论著,除了其内容上的重要意义外,对于藏语语法学发展史来说也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三种形态:实践论历史观——生产论历史观———社会论历史观。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阶段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形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14.
1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区域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变为发展环境的竞争。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洼地效应”。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集,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连锁效应”,能使投资者成为区域投资环境的宣传者。 相似文献
116.
117.
人的劳动、交往和生活需要的技术,原本是为着人的终极目的而被制作出来的。这个终极目的就是元哲学意义上的使人成为人、实现人,就是实践哲学意义上的追求整体性的好生活。在现代性场域之下,技术似乎拥有了本体论的性质,技术可以分解一切又可以合成一切的神奇功效,更强化了这一性质。于是,技术是神话还是悲歌的追问便以悲喜交加的方式提了出来。当技术万能的独断论幻象完全占据了人的意识和意志的时候,由欲望推动的技术的狂飙运动就会使人完全忘记了技术尚有危险和风险的一面。追问和追寻现代技术的根据与理由是理性反思和批判技术之价值二重性的过程。根据和理由并不源出于技术自身,因为技术不是实体,技术是立于人这个能思的主体之上的,是技术的创造者、支配者和运用者的思考、意志与行动自身及其外化。根据无需辩护,只需被澄明,体现的是自明性;理由需要辩护,需要证明,体现的是合理性。技术的是、所是和应是,虽是在技术的创造和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却是在行动者的意志与行动中产生的。基于对技术之根据和理由的沉思而来的责任归属就在创造者、支配者和运用者三个主体之间展开。只有将基于善良意志之上的自律和源自外在苛责的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技术才能真正成为实现终极之善的手段之善。 相似文献
118.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