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万庆 《老人世界》2013,(2):19-20
回忆起我当年上山下乡当知青的情景时,可不像有些电视剧描写的那样,知识青年在农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轰轰烈烈,场面宏大。当时,我们与贫下中农在一起生活、劳动,充满了和谐、温馨、人情味。插队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记忆中的那些生活趣事,仍一幕幕在我脑海中闪现。  相似文献   
52.
在IT人的视野里,丁磊养猪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刘强东种大米、李治国养鸡、九城盖有机农场、联想酿完酒又搞起了水产,“务农”正成为IT圈精英男们的当下流行语。这其中蕴含着产业机会,是IT人口中所谓的“公益实验”?还是他们线上竞争白热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53.
雪松 《老人天地》2010,(7):19-19
46年前,谢方一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来到湖南农村.那时他特别瘦,知青们给他取外号“排骨”。可就是这块好“排骨”,不怕苦和累,硬是在农村战斗了十多年,直到1978知青大返城后,他通过努力成了知青中第一批大学生。  相似文献   
54.
王瀛 《北京纪事》2013,(3):28-31
<正>卫腊梅阿姨今年62岁,她的特长是制作动漫人偶服装,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各类演出中看到的扮演小动物的演员们所穿的道具。12年前中央电视台的兔年春晚,许多兔儿爷的服装就是由她负责设计制作。卫腊梅中等身材,朴实平和,看上去和北京普通的胡同大妈毫无区别。从一个个盛会、展览活动、媒体采访中走来,很多人都以为卫腊梅是毕业于名牌大学艺术系的资深设计师,说不定曾出国深造。开朗直爽的卫腊梅面对这个问题,总是坦诚地自嘲说:"我就是个杀猪的。"她初中毕业后就上山下乡,后来进了西安肉联厂做管理工  相似文献   
55.
论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辛 《社会科学》2006,(5):5-17
20世纪60年代末文革中兴起的全国性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由初始的安置青年学生就业的权宜之计,迅速发展成为“反修防修”、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其间出现了一系列知识青年的生活生计、生产劳动的实际问题,他们的心态由此出现反复,并形成了社会的共鸣。党和国家进行了多次的政策性调整。这场运动从轰轰烈烈兴起经十年到悄然偃息之后,给人留下了多重的思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大有作为;还是有所作为;或是无所作为?只有以实践来检验之,并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6.
历时20多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这场运动的起因和基本动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人口移动的角度认识这一历史现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口迁移,它对人口迁出地和迁入地以及移动主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57.
他叫步原,是天下第一才子纪晓岚的后代,却吃了一辈子被没文化的亏。作为"五零后"的一员,他先是少年失学,继而先后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龄半残待业青年"和"下岗无业人员"。由于缺少了一段被正规教育的经历,他像一粒卑微的尘埃被历史的大潮裹挟进了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讲究学历、背景的社会生活的角落里。  相似文献   
58.
黄海 《秘书之友》2006,(7):45-47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青春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广阔天地。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成千上万的知青陆续返城,这时的我们韶华已逝,成了城市里安家立业的困难户,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是“三等公民”,即使有了工作,工种一般也是最差的。苦,我们不怕,下乡期间什么苦没吃过?最令人感到不平和辛酸的是,都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由于下乡插队期间不算工龄,我们的工资级别、住房、培训、福利待遇等都要从零开始,这就使我们陷入…  相似文献   
59.
要说说“知青”,我忽然想到,词典里是不是收了这个词?到网上《词霸》里一查,有。“中国在本世纪60年代、70年代对知识青年的简称。特指那时受过中等文化教育,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青年。”这条解释还挺准确。文革前下乡或回乡的学生,如邢燕子,叫“知识青年”,不简称“知青”。文革中毕业(或实际肄业)的大学生,无论到工厂还是到农村,也不叫“知青”。就是文革中毕业(或实际肄业)的高中、初中生,分配到工厂、参军,或待分配留城的,也不叫“知青”,“知青”就是这词条里写的,“特指”的“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中学生。我就是一个知青,撰写这词条的说不定也是个知青。要说这词条还有什么不足,我认为最后一句应该是,“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年”。这“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重要,现在回头去看,实际比“上山下乡”更重要。  相似文献   
60.
今年十月二十八日。是屯溪地区第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曰。四十年前的这一天。屯溪汽车站前的街头上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屯溪三所中学(屯溪中学、隆阜中学、阳湖中学)的高初中老三届毕业生将从这里出发,奔赴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口号声、锣鼓声.还有哭声汇成了声音的海洋。在人群的夹道欢送下,我们胸戴大红花,身背行李,启程前往太平县、旌德县、休宁县等地的广阔天地。这一年。我十七岁,在母亲泪眼的目送下,从此踏上社会。开创自己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