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31篇 |
免费 | 179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18篇 |
劳动科学 | 50篇 |
民族学 | 146篇 |
人才学 | 232篇 |
人口学 | 203篇 |
丛书文集 | 1817篇 |
理论方法论 | 331篇 |
综合类 | 5246篇 |
社会学 | 745篇 |
统计学 | 4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51篇 |
2022年 | 141篇 |
2021年 | 183篇 |
2020年 | 196篇 |
2019年 | 184篇 |
2018年 | 95篇 |
2017年 | 197篇 |
2016年 | 227篇 |
2015年 | 303篇 |
2014年 | 529篇 |
2013年 | 554篇 |
2012年 | 579篇 |
2011年 | 684篇 |
2010年 | 637篇 |
2009年 | 786篇 |
2008年 | 956篇 |
2007年 | 698篇 |
2006年 | 514篇 |
2005年 | 486篇 |
2004年 | 435篇 |
2003年 | 397篇 |
2002年 | 352篇 |
2001年 | 338篇 |
2000年 | 206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一、多民族性,多种文化并存如今的西藏,再也不是单一民族的封闭地区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兄弟同胞都已在此扎根边疆,他们的子女也随之迁居于此,形成了多民族共同繁居的局面。主要的民族有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登人,回族,瑶族,蒙族,壮族,满族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 相似文献
22.
23.
24.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展决定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优先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19982003年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各省之间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这两个宏观经济因素与基本养老金给付标准和财政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这两个政策因素共同决定的。基于这些发现,考虑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市场化改革深化的趋势,我们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并认为在目前,“低水平、高覆盖”仍然是一个符合国情、必须坚持的合理政策选择,地方政府应当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增加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25.
用于描叙经济收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伊斯特林悖论假说,在生态环境领域愈益显现出其内涵的现实映射:虽然微观上个体民众的确会对环境质量改善展现出更高满意度,但宏观层面上环境更优区域内的公众环境获得感并不必然高于环境较差区域。本研究基于城市内空气质量区域差异及其所造成的公众环境获得感落差,剖析环境相对剥夺效应对公众环境满意度的影响,从而验证环境伊斯特林悖论的存在性并解析其生成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公众环境满意度对空气污染具有高度敏感性,但同时空气质量的区域差异也愈发成为影响公众环境获得感的重要因素,且会放大空气污染对环境满意度的负面效应。机制分析和异质性检验发现,环境区域差异的相对剥夺效应会挫伤公众环保参与的积极性,并催生更多邻避思维;低收入人群、低教育水平群体等社会脆弱群体受到环境相对剥夺效应的影响程度更高。本研究验证了环境伊斯特林悖论的存在性,并提出环境相对剥夺效应是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与整体环境满意度之间呈现非一致性关系的诱因。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合理优化区域内产业与功能布局,重点关注高污染区域的环境有效治理,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公众环境获得感的整体改善与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6.
文章利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92-2012年省际数据,基于非参数局部多项式回归拟合了三大地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曲线,并对曲线的拟合效果、单调性、凹凸性及动态变化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依据实证结果得到结论:首先,区域间金融发展规模与收入差距的拟合曲线存在显著差异;其次,从曲线走势看,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呈严格稳定的正相关、负相关或倒U型关系,而是随外部条件及金融发展结构、效率的改变呈阶段性变化;最后,从动态特征看,区域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强弱与金融抑制或金融深化的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27.
决策成员评价部分决策方案的大群体决策问题可视为属性残缺效用值矩阵下的大群决策问题.文章将残缺效用值转化为区间教形式的效用值,形成了大群体关于全部决策方案的区间数效用值矩阵;对大群体成员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确定成员权重,将该权重和区间数效用值矩阵合成获得了决策方案的排序向量;提出了群体意见反映度指标度量群决策结果反映群体意见的程度,对群决策结果进行评价;提出了成员意见差异度指标修改相应成员的效用值向量. 相似文献
28.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时代背景和任务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一词的内涵在日益丰富的同时,其内部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各种"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不仅观点分歧、立场差异,甚至达到相互否定、攻击、难以认同的地步.这种分歧不仅不利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团结、交流和合作,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也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对马克思主义者事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29.
司马迁与班固历史观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5):67-70
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在历史观上的差异,对于研究《史记》、《汉书》乃至两汉历史有重要意义。以天人关系、封建正统史观、历史进化、经济观点为着眼点,并分析原因,力图找到学习两汉历史的门径。 相似文献
30.
付文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8(5):73-83
自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展开了对自由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求解。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语境里,马克思道说了自由的"双重面孔",即自由是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形式与实质的辩证统一。就自由与自然的关系来看,自然是自由的基础和限度,二者在"真正共同体"中得以统一;就自由与劳动的关系来看,私有制之下的劳动只是形式上的自由,雇佣劳动制度实质上却是一种剥削制度;就自由与资本的关系来看,自由只是资本的自由,它所透露出的是一种隐形的深层经济强制。正是在深刻体认"消极自由"的基础上,作为"自由之子"的马克思确证了谋求"真正自由"和"自由个性"的方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