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19篇
  免费   635篇
  国内免费   51篇
管理学   573篇
劳动科学   67篇
民族学   1487篇
人才学   111篇
人口学   40篇
丛书文集   2506篇
理论方法论   488篇
综合类   5906篇
社会学   627篇
统计学   100篇
  2024年   266篇
  2023年   979篇
  2022年   1035篇
  2021年   1130篇
  2020年   868篇
  2019年   757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331篇
  2014年   524篇
  2013年   483篇
  2012年   616篇
  2011年   551篇
  2010年   543篇
  2009年   539篇
  2008年   568篇
  2007年   481篇
  2006年   415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人类学范式对于生态美学研究的意义主要有四 :一是人类学作为以具体直接的人类生活为终极存在的思维范式 ,超越了主客二元的传统思维模式 ,从而彻底还原了生态美的和谐本质 ;二是超越了实践论美学的工具论、认识论局限 ,恢复了马克思存在论实践观的现代品格 ;三是使生态美学超越了一般生态学范畴 ,使之进入真正人文的、审美的领域 ;四是有助于建构一种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132.
周大新是一位出身农家的作家,他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湖光山色>深入农村生活内部,一方面展现了在现代都市文化冲击下乡村社会的巨大变革,另一方面也呈现了乡村社会深层结构中恒久难变因素,提示了乡村社会蜕变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3.
陈卫平  孙欣 《学术研究》2023,(12):107-116+177
基于技术赋能的理论视角,本文利用全国1189个外出务工村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治理平台对外出务工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治理平台对外出务工村民乡村治理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数字治理平台通过增强外出务工村民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外在政治效能感及其对村务信息的了解、与村民的联结四方面中介传导机制,间接促进外出务工村民参与乡村治理;(3)数字治理平台对数字解决问题素养较高、与村庄的利益关联较深、政治权利意识较强的外出务工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度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对更强。这些结果对促进外出务工村民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34.
19世纪中期以来,我国东北边疆危机加剧,清政府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的考察。光绪十一年,清政府派遣曹廷杰乔装私访,对黑龙江下游以及库页岛进行实地考察。在艰苦卓绝的考察中,曹廷杰不仅对当地的历史地理、自然资源、防务部署等进行了详细探查,还对黑龙江下游的黑斤人、尼夫赫人、鄂伦春人以及所谓的“二腰子”进行了历史人类学考察。通过曹廷杰一行的走访调查,采录了大量珍贵的人类学第一手资料,涉及当地部族的社会风俗、经济生产、政治生活、历史文化以及交流交往等诸多内容,取得了不菲的学术成就。虽然曹廷杰在黑龙江下游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留有一定遗憾,但是其价值和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35.
南岭走廊是一条多民族走廊,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了既有共同性又有民族性的治理智慧,为构建南岭走廊区域内的共生民族关系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后脱贫时代,南岭走廊区域由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转向乡村振兴的阵地。南岭走廊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结构的变迁,出现了劳动力的流动、传统生计模式的变迁、基层权威的逐渐丧失等问题,导致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出现了缝隙,进而带来了系列社会治理困境,产生了治理危机。不管是“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还是“生态振兴”,归根结底要依靠“治理有效”衡量乡村振兴。在构建治理共同体框架范围内,重塑基层治理权威、引入协同治理、构建治理共同体和夯实集体经济可为南岭走廊少数民族区域基层治理注入曙光。  相似文献   
136.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提升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新时代,为推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优化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效果,将记忆、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展现良好的群众性、推广性和普及性,让蕴含在中华典籍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智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实现需要从文化认同、传播方式、文化整合等方面着力: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经典品牌、创新传播方式、整合多元文化等。总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文化润疆工作和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重要作用,助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筑牢各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7.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是对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回应与践行,有利于推进农村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存在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制度不完善、治理效果不佳、人才队伍不健全、文化环境不佳、社会资源匮乏等方面。为此,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制度建设夯实基础,以村级自治组织增效完善组织保障,以人才教育增强动力,以舆论宣传塑造内在支撑,以社会资源介入探索共赢方案。  相似文献   
138.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村落的终结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村落的终结,倒不如说是村落的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村落终结的内涵及其实质的认识存有偏颇造成的.所以,“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就是人们必须首先要予以认清的一个理论问题.实证研究以及现有的经验分析表明,如果部分“中间形态村落”能够巧妙地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依据现实的社会情境,进而与国家制度和政策实现有效对接,村落不但不会走向终结,反而可以得到持续发展,以致实现乡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39.
140.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自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以来,我国送电影下乡工程取得重大的进步与突破,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存有不同的问题,并待我们研究并试图找出解决办法.比如说下乡电影的放映资源不够丰富,电影的观影率不高,放映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