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10篇 |
免费 | 5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46篇 |
劳动科学 | 76篇 |
民族学 | 96篇 |
人才学 | 244篇 |
人口学 | 20篇 |
丛书文集 | 715篇 |
理论方法论 | 290篇 |
综合类 | 2907篇 |
社会学 | 1803篇 |
统计学 | 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137篇 |
2014年 | 555篇 |
2013年 | 518篇 |
2012年 | 556篇 |
2011年 | 700篇 |
2010年 | 837篇 |
2009年 | 611篇 |
2008年 | 765篇 |
2007年 | 388篇 |
2006年 | 272篇 |
2005年 | 260篇 |
2004年 | 207篇 |
2003年 | 158篇 |
2002年 | 112篇 |
2001年 | 135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01.
《中州学刊》2015,(3)
当代文学理论观念变革呈现出多元探索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多种倾向或理论思潮,其中之一是人本主义或"人学"思潮。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表现为着重从文学与人性、人生、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精神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的"人学"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形成了诸如文学主体论、人生论、心灵情感论、精神自由论等多种理论观念。通过对这种理论观念嬗变的具体考察可知,这是新时期以来文学实践创新发展和理论探索不断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它反映了当代文学实践中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新现实,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条件下人们追求人性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文学理论自身逐渐突破既定理论观念束缚,实现自我解放和创新发展的新探索。它不仅为说明和解释文学现象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而且也能够以理论的力量反过来影响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促进现实的进一步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102.
《中庸》修养工夫有其人性论的基础,对于这一问题,本文从人生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修养方法的合理性加以梳理与探讨,并且指出,就先秦儒家阐释的重心来说,经历了一个由孔子偏重修养工夫到盂荀注重人性探讨的转向,而《中庸》在这种转向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104.
汉字构字理据与汉语构词理据的交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光荣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1):57-60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汉语的词的本义发生联系,如此,汉字构字理据便与汉语构词理据产生交集;六书的内涵特征就是构字理据;构字-构词理据交集揭示了同源字词这一字词局部融合现象的内在机制,同时对段玉裁形音义三者互相求的训诂方法作出新的解释,揭示了该方法的深层机制。同源字、同源词、同源字词三个术语可以独立存在,它们各自概括了不同的对象,同源字、同源词均属单纯集,同源字词则是交叉集。 相似文献
105.
柳志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30-131
编辑的素质在于编辑的道德、编辑的人格、编辑所拥有的知识、编辑的责任、编辑的精神。编辑的精神是编辑灵魂的显现,它是圣洁的、崇高的、美丽的。为他人成就、科学发展、社会进步而鞠躬尽瘁,这就是编辑人生———诗一般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6.
方维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2):57-66
在世界文学史中,关注疾病和死亡是许多作家的嗜好。托马斯·曼认为,艺术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在精神上对病患的偏爱。在曼氏"病的哲学"中,疾病被视为一种提炼生活、超越现实、提高个性品格和认识能力的状态,是走向更高级的精神健康的起始,或成为一种特殊境界的源泉。作家多半不是为疾病而描写疾病,而是喜于把疾病作为认识手段,让人看清事物背后的真相。托马斯·曼关注几十年之久的一个命题,便是疾病与人性、智性以及人的尊严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从"同情死亡"到"同情生活"的转变让人看到,对疾病和死亡的兴趣,说到底是珍视生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7.
赵军英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1):53-54,59
林黛玉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悲剧形象,很多人说黛玉的个性中有反封建的叛逆,我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读出的更多是黛玉的无奈,对封建礼教的屈从。一方面是要恪守封建的道德礼教规范,一方面是对爱情的渴望,她处在人格分裂的矛盾痛苦中,饱受精神的压抑折磨。这使她流泪泣血流尽了最后一点血泪,走完了短暂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08.
109.
李文砚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
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决定了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大学生之间的"裂痕效应"来源于贫富差距,"裂痕效应"对学生的学习、性格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探索"裂痕效应"对大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0.
他对自己讲:我这一生从来不讲半句假话,且对名、利看得很淡。不求名、不求利,才能干出事情来。少年陈照明生活在贫苦的家庭,父亲陈士清,解放前是地主家的长工,解放后成为搬运工,母亲李玉兰则是一个老实本份的农村妇女,一辈子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