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6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篇 |
民族学 | 11篇 |
人才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105篇 |
理论方法论 | 15篇 |
综合类 | 479篇 |
社会学 | 4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率稍低一些。不过,它功能较多,能构成各种不同结构的句式。如“如何+VP/AP”、“NP+如何”、“无论/不管+如何”、“V得+如何”、“如何如何+AP/VP”、“NP+如何如何”、“VP+如何如何”、“如何如何+NP”等。论文从单用、叠用、连用角度归纳了“如何”的主要用法,并具体解释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64.
睢县方言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可慧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4):107-109
睢县方言属河南方言豫东片。睢县方言中人称代词的单数、复数形式以及某些人称代词的活用情况 ,体现出地域文化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65.
陶小青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2):74-81
定山话的人称代词单数为我/我侬、尔/尔侬、其/其侬,复数为我那施、尔那施、其那施.单复数一般都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我们认为人称代词单数的本字为我/我侬、汝/汝侬、渠/渠侬,复数的"我那施"本义应是"我家家". 相似文献
66.
王卉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1,(3):40-4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省关中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脱胎于河南方言,并吸收了普通话特点的方言——(本文称之为)关中地区的河南方言,这种方言的人称代词和普通话的人称代词相比,有相同,亦有不同之处,本文着重探讨了其人称代词的各种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67.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7-73
以中美国家领导人2009—2018年度联大演讲为例,主要考察国际政治演讲语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WE及其与不同类型的心理过程动词的搭配,以及他们在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在两个语料库中均为高频词,但WE的外排型用法在美国家领导人联大演讲中出现的频次远远高于中国家领导人,这与两国的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与WE搭配出现的心理过程的总频率在两个语料库中基本一致,但两者通过对心理过程类型以及具体心理过程动词的不同选择建构了不同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8.
夏先培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112-116
两周金文共有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尔",它们的语法功能一直比较稳定。"余、朕、女、乃"和"我、尔"在殷商以前可能属于不同方言,后者之进入前者所在方言,可能就是为了补前者不表复数之不足。第二人称代词在殷商西周时可通用于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到东周春秋时期逐渐有了限制。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随着称谓礼仪的发展,称谓系统也发展得愈益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69.
运用穷尽性语料分析方法,对今文<尚书>指示代词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今文<尚书>的指示代词已形成独立的系统,与西周金文的指示代词相似.但今文<尚书>的近指代词比较丰富,不仅同义词多,使用频率高,而且高频近指代词的语法功能也比较全面.今文<尚书>指示代词的各个小类内部多有语音上的联系,各个小类之间也有语音上的联系.今文<尚书>特有的无指代词"罔"或源于副词"罔". 相似文献
70.
文章旨在通过研究(家用电器)英文说明书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和共现词语,探讨在其中如何确立顾客至上的身份以及构建产品制造商的权威.总体来讲,英文说明书使用较多的通指人称代词you/your体现顾客(读者)地位的确立;与you共现的情态用语中can,my,should的运用比例以及I的特殊用法使礼貌原则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