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7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1052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478篇
理论方法论   101篇
综合类   1340篇
社会学   7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从文化发生学上对"诗"与"兴"语言结构的考察,陈世骧发现了《诗经》在文化人类学上的文类意义,这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82.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源流及其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已成为西方当代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流派,并对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生态人类学的不同流派以不同形式反映了“环境决定论”的基本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现代性的批判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83.
本文指出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 ,群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提出了对近代以来人类解决社会矛盾的理论模式———工具理性的重新审视 ,它使人文社会学科的认知模式转向对人类自身的主体关怀。作者认为 ,人类社会的一切学科应立足于关注人们在世界生活的自在与和谐 ,而人类诸学科史及学科的整合 ,呈现着不断归于人类自身的趋线 ;人类学所立足的人性观 ,体现着对人性的认可和揭示 ,展现着其研究由外在向主体趋近的轨迹 ,人类学分支学科的演进和民族志发展的脉络 ,勾勒出向主观、人观、人性、个性与主体间性迫近的轮廓  相似文献   
84.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19世纪末到整个2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然而直至目前,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1995:3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5.
关于地域社会的构成,宗族继嗣理论注重宗族裂变的作用,社会交换理论则强调"女性交换"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摩哈苴彝村口述史材料的分析,揭示了如下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宗族裂变分支的散布与婚姻联盟的范围在地域上可以是吻合的,由此消除了继嗣理论与交换理论的对立;第二,在父系社会中,不仅存在着"男性的继嗣"与"女性的交换",而且也存在着"女性的继嗣"与"男性的交换",后者亦为地域社会构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6.
本文通过对于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representation”的梳理,探讨了其在人类学不同阶段理论背景下的不同内涵以及在人类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意义,透过“representation”反映出人类学理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下人类学“表述危机”的理论论争的根源和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87.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对法律人类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特色和明确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这一问题,提出可以以法律的民族志写作为其工具,进行法律的文化批评,用实践化的研究风格树立其独特的交叉学科形象。  相似文献   
88.
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原生态民歌和后现代民歌做出比较的基础上,从审美人类学角度,即运用人类学的实证方法从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做出阐释.由此得出,在当代社会,民歌面临一个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着重凸现民歌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89.
90.
本文作者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其学术成长之路。其学术研究从五个方面概括:一是都市人类学,包括乡村都市化、城市少数民族以及传统乡村研究主题在城市的延续;二是农民工研究,从发起农民工研究,到散工研究,从"二元社区"研究到"打工经济"研究等;三是乡村研究,以凤凰村为起点,研究了岭南、中部以及西部的乡村社会;四是族群研究,以澳门族群研究为起点,对中国族群认同与关系作研究;五是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