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96篇 |
免费 | 213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27篇 |
劳动科学 | 47篇 |
民族学 | 694篇 |
人才学 | 90篇 |
人口学 | 105篇 |
丛书文集 | 1974篇 |
理论方法论 | 397篇 |
综合类 | 3549篇 |
社会学 | 432篇 |
统计学 | 1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131篇 |
2022年 | 113篇 |
2021年 | 210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76篇 |
2017年 | 143篇 |
2016年 | 186篇 |
2015年 | 227篇 |
2014年 | 412篇 |
2013年 | 429篇 |
2012年 | 553篇 |
2011年 | 551篇 |
2010年 | 568篇 |
2009年 | 637篇 |
2008年 | 684篇 |
2007年 | 534篇 |
2006年 | 390篇 |
2005年 | 329篇 |
2004年 | 295篇 |
2003年 | 273篇 |
2002年 | 211篇 |
2001年 | 171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1-128
在思想史上能够称为理论的,不是经验层面个别、特殊的事实判断,而是理念层面整体、一般的逻辑论证。西方从古希腊逻辑思辨开始,坚持了理论理性的高蹈和独立地位,因而形成了形式完整、前后一致的理论体系;中国自先秦诗性逻辑发轫,发挥了实用理性的主宰和垄断作用,因而导致了状态各异、见仁见智的批评思潮。近代以来,中西方的理论观念开始了各自的异化与嬗变。后现代以来,虽然传统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与超越性遭到了质疑和解构,但是其后现代转向恰恰凸显了理论自身对于个体化、碎片化、瞬间化乃至于虚拟现实存在的终极价值。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与时俱化,适时突破概念的坚硬外壳,摆脱破碎的观念幽灵,继续着未完成的理论变迁。 相似文献
122.
健全的土地行政管理体制能为我国高效的土地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相对统一管理阶段、分散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垂直管理阶段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过程主要是由宪法所确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及降低交易费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3.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下启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在民国风雨动荡的38年中,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民国前期的发轫与渐进、民国中期的发展与改革和民国后期的调整与拓展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并体现出以改革学制系统和重视义务教育为政策制定与选择的根本路径.同时,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框架体系日趋完善,并且始终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首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24.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槟榔屿潮州会馆的组织结构实行的是信理员领导下的总理负责制。二战之后,马来亚华人社会经历剧烈的变迁,潮州会馆旧有的组织结构已无法满足会馆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环境的要求,会馆全体同人于1947年通过修改章程,改革了会馆的组织结构,新章程所确定的三级制原则,扩大了潮州会馆的权力基础,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欧光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3)
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是水族人的信仰,水族人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了诸多的祭祀仪式舞蹈文化.本文通过对水族稻田祭祀仪式舞蹈过程的阐述,试图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来对水族的宗教信仰、农耕文化、女性地位以及生殖崇拜等方面进行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28.
18世纪中国经济变迁背景下基层司法体制考察——以土地产权纠纷审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八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变迁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土地产权纠纷,甚至由此导致流血冲突.州县衙门以法典为准绳并以习俗为参照,基本上禀持公平原则审理此类案件.然而法律的变更滞后于经济变迁的步伐,致使基层司法体制结构性缺陷恶化,不利于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9.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遍布中国本土的清真寺是穆斯林社区的神圣空间,于其间发生的礼拜仪式则以时间公约的形式,把宗教经典规则与穆斯林群体的宗教践履演绎成一种程式化、组织化的表达.清真寺建筑和宗教仪式以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结构,将穆斯林个人、家庭与社区这三方面联系和组织起来,有效地整合了本土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与宗教情感.文章通过对中国内陆清真寺及其礼拜仪式的现场调查和采集到的资料,初步验证了于清真寺建筑与仪式这两种伊斯兰教物象的本土表达中所揭示出的世界宗教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0.
刘安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5):24-27
《游城南》是明代陕西著名学者赵崡亲身游历西安城南的一篇游记。为了使人们了解明代长安城南的历史地理变迁,采用对比的方法,对作者亲眼目睹自宋至明532年间西安城南地名及遗迹的迁徙、改名、增补、废毁,以及西安城南自然生态环境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变迁的分析,显示该篇与宋张礼《游城南记》的先后联系和存在着诸多迥异之处,并以此勾勒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的明代西安城南的重大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轨迹。结论认为《游城南》是明代惟一的专篇游记,其珍贵的地方文献史料价值应予以充分肯定,对《游城南》的进一步研究,将会弥补对西安城南研究中尚存在的缺漏部分。 相似文献